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2022两会专题 >> 两会快讯
【代表委员议事厅】强区产业如何发展? 代表委员热议制造业转型
发布日期: 2022- 01- 27 09:57 浏览次数:


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加速器”,制造业转型是今年区两会的热词之一。

过去一年,金东扎实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兑现产业扶持政策资金6.3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5亿元,减税降费11.4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速达22.7%。一批优质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全年保持高位增长……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22年,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力提速集聚裂变,在打造“产业之城”上实现新作为。实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行动,突出动能变革、创新驱动,进一步优化产业平台、进一步释放产业产能,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打造更高质量的现代产业。

对此,来自多领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这一主题踊跃发言、积极发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企业创新有“主见”

制造业竞争事关区域核心竞争力。“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是我区重大战略抉择,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双循环”新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显得至关重要。推动我区本土制造业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是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本、谋求新发展的关键之举和重大课题。

“参会之前,我对有关部门和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金东部分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品牌建设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缺乏。”区政协委员盛桢此次提出了《关于提升金东区制造业品牌力 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的建议》的提案。

针对如何全面提升我区制造业品牌力,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盛桢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引入专业品牌建设机构,制定我区品牌战略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加以科学引导。同时加大人才扶持优惠力度,尤其是在住房问题、亲属随迁问题、子女教育等方面,增补一些切实有效的政策,为企业留住人才提供更有利的社会条件。

说起人才,区政协委员李青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技能人才是区域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没有高端人才的引进,也就没有高端产品的诞生,而没有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高端产品也难以走向市场化。对此,李青建议:金东要积极促进中高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优化中高职业院校教育生态环境。政府应采取有效举措,使中高职业院校学生学有所用,使其职业生涯得到有机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要尊重职业教育,反哺职业教育,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

对于产业转型中的人才招引,区人大代表翁晓峰认为,引进创新型人才不能光靠资金补贴,而要在软硬环境建设上再下功夫。要让人才在金东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企业是人才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他建议,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及时掌握、运用领先技术,掌握各领域优秀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需要,坚持走好“人才强企”的发展道路,依靠人才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关键词 转型升级有“智慧”

近年来,金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它们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和外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些本地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竞争压力大、企业融资难、政策扶植少等发展瓶颈。

对此,区政协委员黄永征建议:区政府可以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集中政府资源和企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资金链、供应链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此外,推动我区成立环保投资发展公司,培育壮大本地环保产业,助力金东经济绿色发展。

当前,我区的制造业也正在从传统形态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阶段迈进。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路径。在这过程中,打造一些龙头智能化制造企业将起到产业引领作用,对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区人大代表童丽萍是一家新入驻金东企业的负责人,“金东是一片创业创新的热土,相信以后企业一定会迎来全新的发展。”童丽萍说,作为一家从事智慧教学装备的制造业企业,她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制造业配套市场的建设,为制造业迈向智能化带去便利。

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发展和创新,我区经济正向着高质高速方向发展。然而,目前还存在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自我造血动能不足、科技创新型人才偏少等短板。对此,区人大代表熊德华建议,我区的产业转型要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补齐技术创新的短板。政府部门要围绕产业链来部署科技创新链、通过科技创新链提升实体产业链,从而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自主创新,从而做到不断强化优势,构建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从而在博弈中实现弯道超车。

记者 李玲添 王特桑/文 王毅琳/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