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信息索引号:

    330703000000/2020-00778

  • 审核程序:

    单位审核公开

  • 发布机构:

    区府办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2009-04-28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4-28 11:10 信息来源: 金东区 访问次数: 字体:[ ]

2008年3月18日在金东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金东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和区委“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城乡互动”四大战略,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4.6亿元,同比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1亿元,增长3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增长12.1%;财政收入5.3亿元,增长2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亿元,增长18.1%;全社会出口交货值44.1亿元,增长39.2%;自营出口3.7亿美元,增长67%;农民人均收入6837元,增长13.7%。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3家(总数达260家),超亿元企业达20家,超5亿元企业3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4.3亿元,增长50.6%,亩产税收超10万元企业13家,年纳税额超500万元企业14家。加快项目进度,大力推进268个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对政策处理难、基础设施配套难、项目落地难等环节的集中攻坚。268个工业项目完成土地平整255个,开工建设200个,竣工投产102个。33个市重点技改项目16个竣工投产,14个主体工程开工。完成工业投入20.6亿元,增长29.4%,其中技改投入11.8亿元。加大招商选商力度,新引进外资项目17个,合同利用外资4745.7万美元,实到外资4608万美元,实到内资13亿元。第三产业后劲增强。专业市场发展态势良好,金华汽车城、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浙中建材市场成交额均突破20亿元,成功举办两届汽车展。市场培育扎实推进,金华汽配城(一期)建成营业,浙中建材市场迁建工程(一期)主体工程结顶。现代物流发展加速,编制了浙中现代物流基地规划,“无水港”报关单突破2万票,集装箱作业量4.3万标箱,公共型保税仓库进出库额达6000万美元。中外运项目落户我区,“无水港”(二期)启动建设。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旅游业稳步提升,接待国内外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00万元,增长22%。自主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增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17只。品牌创建成效明显,“东方精工”获中国驰名商标,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只,省市著名商标(知名商号)12只、名牌产品4只。专利研发取得突破,新增授权专利194项,省市专利示范企业4家,获市专利实施奖10家。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级28项,市级25项。新增省市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两区建设有效推进。金东新城区按照“强产业支撑、聚人气商气”的总体思路,注重在完善配套、集聚产业、提升品位上下功夫。着力抓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华都商业广场开工建设,纵四路、纵五路、金瓯路、环城南路延伸等工程进展顺利。建筑艺术公园正式开园,金东实验中学、区公共卫生中心等完成主体工程,汽车城、眼视光医院等地块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拆迁安置取得成效,泉源(一期)安置到户,牛皮塘、近宅等5个村安置房基础工程已完工。工业区块22家企业开工建设,4家建成投产,孵化区有12家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金东经济开发区以孝顺、傅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编为契机,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抓好土方平整、高压线迁改、溪流改造等基础配套工作,46个工业项目供地,开工40家,竣工投产17家。金东污水处理厂开工在即,农民新村等遗留问题得到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开展难题攻坚,加快项目建设,20项重点工程总体基本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其中金东大道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上海财大浙江学院开工建设。完成“千库保安”工程5座,东溪水库扩建工程完成前期工作。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37亿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扶持主导优势产业,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洞源”白桃、柑桔等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功举办第二届白桃旅游节。新建省级种植业无公害生产基地2个,设施栽培基地700亩,“放心菜”基地2850亩。农民信箱启用4万户,村级联络点实现全覆盖,发布购销信息3.7万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来料加工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工户达到3.5万户,加工人员4.4万人,经纪人790名,加工费收入突破2亿元。培育发展农家乐,新增农家乐特色点38家。建成连锁超市22家,村级连锁便利店150家。完成劳动力素质培训1.2万人,转移9500人,培训实用型技术人员5800名。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0个,扶持残疾人种养殖大户40户。扎实推进示范整治工程,完成村庄整治92个,受益人口6万人,创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1个。“一企一村”结对63家,扶助资金245万元。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澧浦镇完成城市引水工程,孝顺镇低田片、傅村镇中心片完成主干管建设,120个村完成管网改造,受益人口6.5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编制完成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通过省级教育强区评估验收。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6所。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完成学校食宿改造工程项目28个、4.3万平方米,对7000多名贫困学生实行教育券补助和爱心餐补助,完成了教师全员培训。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面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户19户,市区级文化示范村20个。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完成17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助标准、大病统筹报销封顶线,完成信息化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建成村级网络直报点36家,参保率达98%。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深入开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计划生育率达98%,区计生指导站新大楼投入使用,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社会保障全面改善。新增被征地农民和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8%。建成“安居工程”83家,“星级老年活动中心”30家,创建省级星光老年之家3家。建成残疾人康复站和医疗站10个,残障人公寓8所,避灾工程点5个,医疗救助1042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94.2%。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创建“平安金东”,加强安全生产,全面开展道路交通、消防、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专项整治,“三项指标”实现零增长,无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省“平安畅通区”评估验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成了各类应急预案制定。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接待工作,完善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开展省、市、区领导大接访活动,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以乡镇综治中心为平台的综治平安基础建设。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维护了全区社会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区”。

资源要素集约利用,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破解要素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全区用地指标,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多方争取用地指标,新批建设用地3232亩。金义快速路、曹塘澧公路和东溪水库扩建工程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准。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提高补助标准,完成土地整理20748亩,土地开发3932亩,建设用地复垦827亩。通过组织银企对接到位贷款3亿元,诚信担保公司为205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置换资金10亿元。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政策处理集中攻坚,确保无障碍施工,双温线、坦寺变、雅湖变投入运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完成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拆除了2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关停12家粘土砖瓦窑。鼓励推进清洁生产,新增省级清洁生产企业3家。稳妥处置有关企业污染转产问题,开展八仙溪污染整治,消除局部环境纠纷隐患。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完成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垃圾中转站6座。完成了50个生态村创建、11个省“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孝顺镇成为省级生态镇。完成“811”规模养殖场环境治理38家,水土流失治理2平方公里,迹地造林1088亩,林木抚育2000亩。    

政府效能得到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优化发展服务环境。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大讨论和十七大精神学习宣传培训系列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审一核”、并联审批,开展行政许可职能归并试点,累计办结各类行政审批、许可、服务事项6.8万件次,按期办结率100%。深化财政预算改革,优化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全面推行综合预算,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推行“乡财乡用区管”模式。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扎实推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广泛开展“五五”普法,切实增强全民法制意识。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坚持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和政协重点提案区政府领导领办督办制度。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政府性债务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扎实开展项目审计,自觉接受区长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武装工作取得新成绩,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团单位”和“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侨务外事、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工商联、工青妇、老年人、残疾人、档案、地方志、文联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的全区干部群众,向始终关心金东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鼓舞,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看到我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第三产业有待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明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撑力不强。重点工程进展不平衡,政府性债务较大。政府在职能转变、提高效能、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我们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8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从发展走势和深层次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条件很多,挑战也不少。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全球产业加速转移,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增长。党的十七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我国进入了全方位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新阶段,经济高增长的惯性作用、稳健的宏观调控取向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推动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扩容与加速,也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分工。从全省发展战略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决策,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确立了金义大都市区为浙江第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区作为金义黄金主轴的核心区,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从金东自身发展看,通过几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后发优势正在显现,“工业强区”战略深入人心,发展后劲很足。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对我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原油等价格高位运行,美国次贷危机的后续演变及影响有待观察。国家实行了紧控的土地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我区实现赶超目标的压力与日俱增,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必须倍加珍惜发展的良好势头,牢牢把握面临的难得机遇,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又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持冷静和清醒,充分估计矛盾和困难,增强预见性,把握主动权。

2008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城乡互动”四大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构建黄金主轴,推进金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的总体要求,建议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全社会出口交货值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9%以上,计划生育率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着力把握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要科学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立足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好快并重,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发展的成果让全民共享。

三要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实践活动,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企业、群众的创业激情、创新活力,全面推进百姓创家业、企业创新业、干部创事业活动,努力形成团结拼搏,苦干实干,创新创业,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好字优先,量质并举,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综合实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完善金东大道沿线产业布局规划,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强化主导产业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完成工业投入30亿元。加快166个工业项目建设,确保2008年全部竣工投产。去年新批回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80%竣工投产。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1项,完成技改投入16亿元。完善项目考核机制,建立工业项目效益评价机制和企业效益公示制度,提高企业投资效益。提升园区综合水平,进一步完善金东新城区工业区块、金东经济开发区等生产生活配套功能。注重培育规模企业,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规模以上企业达350家(新增90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0家(新增10家)以上,超5亿元企业5家(新增2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坚持扶优扶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工业。鼓励培育企业上市,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或多渠道融资。强化招商选资理念,注重产业链配套选商,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引进外资5000万美元,内资20亿元。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引导企业争创出口品牌,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着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扩大进口,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关键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加强外经工作,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市场建设,浙中建材市场(一期)建成营业,实施金华汽配城(二期)工程。完善物流规划,加快“中外运”项目(一期)和“无水港”(二期)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加速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大赤松山和大佛寺景区配套建设力度,培育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科技强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10只以上。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名牌转变,全面提升我区产品形象。

(二)夯实发展平台,着力构建黄金主轴。按照“做强两头、激活中间、抓点聚块、连块成带”的思路,加快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区的规划编制,积极推进金东大道中轴沿线开发,着力推进新城区、开发区、中心镇等平台节点建设,加快黄金主轴构建。集聚提升新城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强城市管理,加快产业培育,集聚商气人气。抓好基础设施配套,二环以内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华都商业广场、实验中学等一批配套项目投入使用。积极稳妥推进拆迁安置,王坦等7个村安置到户,山垅头等3个村实施旧村改造。工业区块30家企业建成投产,新开工企业22家。众信蝶景湾(二期)、广润翰城(三期)等建成使用,江北中轴线区块开工建设。做强做优开发区。加速沿金东大道、金港大道产业带建设,提升开发综合效益。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使用,消防站完成建设,抓好东华街项目工作。加快工业发展,强化企业服务,已开工的46个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已供地的24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开发金南功能区。加快编制金南功能区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加强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金南功能区建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培育发展中心镇。加大孝顺、曹宅等中心镇的建设力度,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强镇扩权政策,加快集镇开发,加强工业功能区建设,增强产业支撑力。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实施赤松、傅村、鞋塘、澧浦等集镇改造,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优化村庄布局,加大中心村、旧村改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逐步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题。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稳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坚持量力而行、有保有压、综合平衡的原则,保重点、保续建、保民生,优先安排群众呼声大、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强、环境综合效益明显的项目,促进投资结构优化。继续安排20项区重点工程,其中金东大道建成通车,曹塘澧公路完成路基工程,上海财大浙江学院(一期)完成主体工程,东溪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上荷塘(二期)等6座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加快电力设施建设,投入1.3亿元,赤松变投入运行,多湖变、仙桥变完成扩容改造,鞋塘变、澧浦变、低田变争取开工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12个村。健全项目工作机制,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库。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政府性投资项目控制在5亿元以内。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三)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保障格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扶持发展特色果蔬苗木产业,规范发展畜牧业,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建无公害基地 3000亩,放心菜基地1000亩,设施大棚500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注册商标8只。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新增农民信箱注册用户5000户。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项,培育发展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提升加工技术,争创加工品牌,扶持经纪人创办加工企业,加工人员达到4.6万人,经纪人850名,新增加工特色村20个,全年来料加工费超过2.2亿元。扎实推进“示范整治”工程,2008年启动村不少于150个,完成整治100个以上,受益人口超过8万人,创建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0个,到2009年基本完成“整区整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整治100个村。加快推进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多湖街道、曹宅镇(南片)、赤松镇(南片)、傅村镇、孝顺镇、塘雅镇、源东乡等工程建设,完成金东大道沿线集镇自来水干管工程,完成管网改造145个村,受益人口8.7万人,到2009年基本完成全区饮用水改造。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完成劳动力素质培训8000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1000人,残疾人就业培训1200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人。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和预备劳动技能培训,探索培训新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实施农民保障工程,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制度,巩固完善五保集中供养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90%以上。完成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安居工程”建设95家,创建省级“星光老年之家”(星级老年活动中心)30家。扎实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行“一户一策”制度,努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实施教育文化发展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教育投入,巩固省级教育强区创建成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积极推进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50%以上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注重名师名校培育,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争创省市级“东海明珠”乡镇,创建省市区级文化示范村50个。普及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打造农村特色文化。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倡导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安全、社区卫生服务、医疗费用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85%以上。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人均筹资水平、报销补偿标准,增设就医直报点,实行信息化管理,推进外来人口参保试点。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工作,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深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巩固全国优质服务区创建成果,加快乡镇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武装工作,规范兵役制度和后备力量建设。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工会、共青团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做好统计、档案、侨务外事、台湾事务、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机关事务、地方志等各项工作。深入建设“平安金东”。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积极抓好防灾救灾减灾工作。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平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达标率在90%以上。巩固“平安畅通区”创建成果,完善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实现三个“零增长”,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小作坊、小餐饮店等“十小”企业质量监管,规范巩固“放心店”,发展“便利店”。

(四)节约集约资源,着力提升发展效益。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集约用地资源。积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和部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全面启动第二轮土地调查。坚持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有机统一,发展三产用地,提升二产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规范土地管理,多方争取用地指标,充分挖掘内在潜力,依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深入开展黄土丘陵综合开发、建设用地(宅基地)复垦,完成土地开发3500亩、建设用地复垦800亩。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引导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导向目录,从源头上把好准入关。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努力使节能环保成为每个企业、单位和家庭的自觉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全面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大力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完成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60个,严格实行饮用水源禁养。建立村收集、乡镇清运、区处理的三级网络体系,完成各镇乡(街道)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垃圾集中收集率70%以上。完善农村卫生、绿化长效管理制度。继续做好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争创省市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20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平方公里,迹地更新500亩。创建绿化示范村10个,“兴林富民”示范村3个,生态墓葬覆盖面90%以上。

(五)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高科学分析形势,统筹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责,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行政审批职能,推进机构职能归并,实行项目并联审批,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群众创新创业。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行“乡财乡用区管”模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化解乡村债务。进一步弘扬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督查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依法行政,科学执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的建议意见。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积极开展行政绩效评估,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基层组织,注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依法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强化监督,廉洁从政。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深化政务公开,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强化监察、审计职能,加强对重大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满希望,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不移走创业富民、创新强区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为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东海明珠“工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6部门联合于1995年启动组织实施的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我市于2002年配套推出金华市“东海明珠”工程。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的实施,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是指全省八大水系及运河、平原河网,“11”是指11个设区市,也是指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通过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到2007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促使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迹地更新】:在采伐、火烧或病虫害产生的迹地上进行造林的更新方式。

【农民信箱工程】:农民网上交互的信息化平台,农民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交流,便捷、免费获得各种技术、市场、农产品买卖等信息。

【教育“四项工程” 】:全省自2005年起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送文化,种文化”】:创新送文化下乡内容与形式,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带动、培育农村文化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文化工作新机制。

【“双证制”教育培训】:系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经济贸易委员会、总工会于2003年联合开展的“企业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双证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乡财乡用区管”模式】:按照“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原则,以乡镇(街道)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决)算共编、账户统设、指标管理、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工资统发”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区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街道)财政收支。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