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新区 >> 新区概况 >> 新区人文
  • 信息索引号:

  • 体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主题分类:

  • 成文日期:

  • 公开方式:

傅村镇山头下村为何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发布时间: 2020-05-29 09:44 信息来源: 更金东 访问次数: 字体:[ ]

 
  历史传统民居的“教科书”

  山头下古村落的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大部分为明清建筑。村中被列入保护的古建筑有28幢,面积超3万平方米。

  在山头下古村落的核心位置,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建筑,名叫“三益堂”,坐落在“蝴蝶”右翅膀上。村中老人说,数百年前,沈氏先祖选择将“三益堂”建在此处,是希望子孙们能够展翅高飞。

  “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白墙黛瓦,是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走近一看,青石门框下雕刻着如意元宝的图案,刻有“积厚流光”四个大字的牌匾悬挂在正门之上。在“吱呀”声中推开大门,目光立马便被堂前的两个天井吸引。

  同行的老者告诉我们,这两个天井寓意着双阳永照,有祈祷家族昌盛,子孙前途光明之意。透过古致隔窗,依稀可以瞧见略显陈旧的器具与摆饰。厅堂与厢房上的牛腿也雕刻得十分精美。

  26岁的沈俊杰是山头下村人,如今在杭州工作。每次回乡,他都会在茶余饭后到老村走走,抚平内心的焦虑,“这些老房子都是先辈在荒地上一石一木搭建起来的。年轻人创业也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的确,孔子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座“三益堂”又何尝不是一封立体家书,时刻教育鞭策着沈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呢?

  与外头建起的新农村相比,经过了五百年风霜的古村落显得有些落寞,但好在仍有恋旧的老人居住其中,为这座袖珍古城抹上了几许烟火气息。

  今年76岁的沈伯就是其中的一个。平日里,他最喜欢搬一张板凳坐在家门口,点上一支烟,呷上一口茶,看看远处的青山,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老人家说,村里的始祖原是猎户,机缘巧合迁到此处定居。山头下村原本土地贫瘠,是先祖们一点一点沿着溪流垦荒造田,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古村景象。

  对于山头下村的村民们而言,勤劳是老一辈给予的宝贵财富。因此,一些平凡的手工活也能被他们做出名堂来。沈伯告诉我,很久以前,村里的人靠手工业致富,染坊、蜡烛店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名气大,销量自然高,来买东西的人多了,驿道就建在了家门口,村里还有几处已废弃的驿站。

  “这条老路,一头连着金华城里,一头连着佛堂的商贸市场。”沈伯指着村里一条老路说。

 

  古代城市雏形的“活标本”

  山头下古村落很小,笔直的北门街一眼就能够望到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在于它独特的城市结构。
  “之前有专家来过,说这里是中国古代城市雏形的活标本,因为它完整保留了古代城门制度的格局。”在古村内,我们有幸遇见了一名对中国古村落文化颇有研究的陈姓学者。他告诉我们,山头下的整个村落格局,暗藏了古代中国人的置室智慧——“五行八封”。
  原来,村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流自北向南流过,东侧为慈航溪,西侧为潜溪。村里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还有典塘、横塘、湾塘、安塘、柑塘、思姑塘、经塘、破塘八口塘包围村庄,与“开”字形的道路和东西两条溪水形成一个“八卦图”,与兰溪诸葛八封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头下古村落有五个城门。抛去刚才途经的东、西、北门,还有两个南门,而“城墙”则巧妙利用了居民家的墙体环绕而成。到了晚上,城门一关,村子就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起到了防盗防匪的作用。在陈姓学者的引领下,我们在村中走了几圈。穿南门,过西门,入北门,出东门,五道独特的村门连接着五条街巷,贯穿了整个村庄。

  街巷上铺满了鹅卵石,穿了双布鞋走在上头,脚底传来的深刻触感似是在提醒我们,这座村庄在风雨烟尘中走过的五百年历史。

  古村的排水系统也是一奇。它充分利用了村子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在每幢房屋边都挖了排水渠。雨天时候,雨水会顺着排水渠迅速汇入村边的河流。

  村民们对此也颇为自豪,“就算连续下个三天三夜的大雨,依然可以穿个皮鞋在巷子走!”年近八旬的村民沈贵庆说。

 

  传承百年的仁义家风

  在山头下村的尽头,毗邻田野的地方,静卧一座青石板桥,名为仁寿桥。

  经过岁月洗礼的桥体斑驳,两米左右宽的凹凸不平的桥面已被青苔覆盖,但这座桥背后的仁义故事,却始终不肯老去。

  1841年,山头下村沈感卿老人喜逢八十大寿。沈老先生德高望重,孝顺的子孙们合计着做一场体面的寿宴为他祝寿,但老先生却婉拒了子孙的好意:“你们不必为我的生辰浪费银两。潜溪汹涌,不如把这些银两捐了,在那之上造一座桥,方便乡里乡亲过溪。”子孙们当即行动,将筹来的钱财用以造桥。这,便是仁寿桥的由来。

  时光匆匆,百余年时光转瞬即逝。仁寿桥底下的潜溪不再汹涌,溪水上也横跨了许多新桥,但这座桥在山头下村村民心中,仍举足轻重。

  除了仁寿桥外,村里还有条路也与仁义有关。2001年,沈锦禄母亲80岁。孝顺的沈锦禄原想操办一场寿宴,可看见村中道路破旧不堪,心里着实不好受,便打算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一条像样的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这样,村里便有了永安街和永进街。

  “村里出过名人和高官,但从没出过贪官。”一沈姓村民说,山头下村虽小,却是个人杰地灵之地,出过不少名人。比如参与研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沈堂旺,参与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沈才根,在抗美援朝战斗中驾驶战机的沈斌翰,都是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在他看来,他们的成功都与沈氏家风的传承有关。

 

   行走在古村落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扑面而来的宁静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家家户户长满铜钱草的石臼,石缝中深深浅浅的苔藓。另一头,新建起的楼房鳞次栉比,家家户户门前的村道宽敞整洁。两相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历史文化感油然而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