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发布会
  • 信息索引号:

  • 体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主题分类:

  • 成文日期:

  • 公开方式:

一廊六城!《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来了,利好政策权威解读→

发布时间: 2022-05-10 08:45 信息来源: 金华发布 访问次数: 字体:[ ]

5月9日下午,金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2022年4月25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金华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 。

会上,金华市副市长李斌峰就规划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1.规划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当前我国、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市化背景形势中,亟需形成以创新为引领、以城市群建设为主体的高效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科创走廊建设已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手段和抓手,这一抓手将有效推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汇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打造形成创新协调、高质发展的引领性城市群和都市区。

2020年11月19日,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包括浙中科创走廊在内的四大都市区科创走廊建设。我市随即启动了《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和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编制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帮助,省政府常务会议对《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审议研究。

《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是继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之后,我省第四个正式发布的科创走廊规划,是省委省政府支持金义都市区发展建设的又一个政策红包。该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有利于增强金义一体化拉动力,整合串联创新资源,营造更富吸引力、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浙江中部地区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金义都市区发展水平,与杭州、宁波、温州共同形成全省四大都市区科创走廊布局,以推动全省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浙中科创走廊是“六城聚力、产业聚焦、生态聚合”的创新高地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浙中科创走廊的总体空间布局。概括为“一廊六城”。

“一廊”,是指贯通金义主轴北部(G60高速公路)、中部(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金义快速路和金义中央大道)、南部(金义东公路)等交通主干道,依托沿线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园区等资源,打造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核心竞争力强劲的科创走廊。其中,核心区西起金华科技城,东至义乌科技城,东西向约20公里。

“六城”,是指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引领,以师大创新城、中央创新城、金兰创新城、光电创新城为辅助支撑,构建“核心区+功能园区”的创新平台体系,突出基础创新、众创孵化、产业转化等环节的协同互补,推动形成走廊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整个“六城”的规划总面积约179平方公里。

同时,市域内构建“浦江—东阳—磐安”和“兰溪—武义—永康”两侧科创联动区,带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市域外加强省内科创走廊创新联动,协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多点”科创飞地。

其次,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未来五年,我们将致力于将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成一个集重大科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高端人才等科创资源的示范区。

一是建设我省首个以产业应用为主、兼顾基础科研的大科学装置,将在走廊内集聚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形成浙中科创走廊“聚能环”,提升对浙江区域的带动力。

二是建设中医药领域浙中实验室,针对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防治重大疾病、新产品研发、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引进一流人才团队进行建设,目标是建成全省实力最强、国内领先的集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研究生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平台,为中医药强市、强省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三是建设省级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聚焦行业前沿技术需求,推动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向产业汇集,构建贯通“科学—技术—产业”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带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机装备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跨越提升。

此外,到2026年,浙中科创走廊范围内还将集聚包括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包括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先进催化材料等在内的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将达到10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各达到120家以上;新建成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金华理工学院等高校,走廊内普通高校数量达到9家;引进国内外院士5人以上,在职高层次人才达到450人以上,在职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达到1800人以上。

最后,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

一方面,让产业集群更强更有辨识度。目前,走廊范围内拥有智能显示材料、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两个省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以此为核心,培育“芯”光电产业龙头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动,打造“芯”光电产业集群。

同时,规划还抓住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利用走廊内原本的中药材种植、生物制药逐步集聚的优势,推进金华数字医共体、森山健康产业园、华润英特中医药产业中心等项目,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我们还将以现代化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为重点,推进零跑新能源汽车(二期)、国家林草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到2026年,上述三个产业集群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引领带动走廊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0家以上。

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更优更有竞争力。未来五年,走廊范围内的科技中介、科技市场、“揭榜挂帅”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的服务会有质的飞跃;科技人员、高校院所承接企业等项目委托和课题招标会有质的飞跃;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设施配套水平也会有质的飞跃。总而言之,我市将提供优良的生态文化品质环境,将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成为省内一流的科技服务与城市服务新高地。

3.贯彻落实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是当务之急的重大任务

这个规划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目前,围绕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我市已陆续出台了多个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政策,浙中科创走廊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重点项目清单、差异化考核等系列工作将于5月中旬前密集部署、迅速起势。在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下,“芯”光电等重大前沿产业的优势开始凸显,在龙头企业的牵引下,上下游企业开始集聚;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力提速,各类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加快集聚,基础配套和品质生活设施逐步完善,高质量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浙中科创走廊正努力营造一个“政策最优、资源集聚、要素齐全、平台给力”的科创生态环境。我们计划明天(5月10日)上午,还将针对科创走廊范围内产业技术需求,启动金华市千榜进百校“2+4+X”重点产业云揭榜活动,聚焦重点产业每周一场,共将举办10场,集中推出超1000个企业技术难题榜单,目的就是帮助科创走廊产业对接全国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促进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和先进制造业崛起。6月将挂牌成立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并召开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推进会,加快推进重大科创平台项目的落地建设。

筑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创主体的培育、平台的打造、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科创生态的优化等重点工作,加大培育和招引力度,集中精力打造一批科创标志性工程。同时,进一步探索建立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建立国资直投机制、组建专项产业基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体系,带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活水流向科创高地。

批准金华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是省委省政府送给金华的一份“厚礼”,当务之急,我们要扛起使命担当,把规划宣传好实施好,尽快做出成绩、打造出亮点。政府、企业、社会要形成合力,市县之间、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要凝心聚力,真正把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成具有协同开放科创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枢纽,为推动全省均衡发展、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会上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请问在金华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过程中,《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将如何发挥功能作用?


金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府办党组副书记 杨寿根:

金华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核心动力要依靠科技创新。浙中科创走廊作为全省四大科创走廊之一,承担着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先行地、全省科产贸融合发展示范地、浙中创新发展引领地的重要使命。《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颁布和实施主要在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是发挥规划的普遍功能。《规划》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具有科学性,在专业部门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省、市“十四五”规划,经过专家论证、政府部门集体决策等程序制定的,具有科学性、严密性。

二是具有前瞻性,本《规划》立足科技发展规律和对国内外前沿技术的分析研判,结合金华实际,提出了近五年(至2026年)和中长期(至2035年)的建设目标和举措。

三是具有系统性,这是科技领域的专项区域规划,整合发改、经信、科技、财政、资规、建设、交通、商务、文广旅游等相关部门职能,及省市县乡各级,浙中科创走廊核心区、联动区力量进行“大科技”统筹谋划。

四是具有指导性,《规划》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锚定既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人为改变,避免内卷反复,促进金华依靠科技赋能,快速弯道超车。

其次是发挥科创规划的特定功能。《规划》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制度保障等方面都以科创为最主要元素,比如打造科技“塔尖重器”、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创新主体等针对性措施,都能为金华加快补齐人才科技短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对补齐科技短板,提升全社会R&D投入水平,提高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能力,加快金华赶超崛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在实践上发挥乘数效应。《规划》颁布实施后,将坚持“科创赋能产业,产业促进经济,经济融合城市”的思路,通过招院引所、招才引智、招大引强、招商引资等创新创业实践,持续产生放大效应。比如,对浙中实验室、“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等重大项目总投资70亿元,可以招引一批总部经济、领军企业、国际国内最顶尖人才,对金华发展产生长期深远影响,带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比如空间拓展上,省政府已经明确将对浙中科创走廊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国家、省级重点科创项目建设,可争取土地指标1万亩,盘活低效用地5万亩,进而激活金华城市建设全局;比如在产城融合上,金华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设,科技产业和城市设施的配套等项目建设,将极大撬动投资、创造就业、推进企业增效、政府增收,促进技术进步、人才引育,构建形成一个个“科技—产业—人文”的创新生态圈,提升金华作为大都市区核心城市的品味,进而推动全社会的繁荣富强。


问:请问金华市在重大科创资源布局、建设机制体制等方面,有哪些谋划和举措,确保《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金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国:

浙中科创走廊是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大科创平台,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建设新征程的经济主战场和创新主引擎。为确保《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落地见效,我们在布局重大科创资源、提升创新策源力和科技赋能力,以及建设运行体制机制方面,都会加强创新和突破。

按照市委市政府“扛旗争先、崛起浙中”总要求,我们将加快构建“一廊串联、六城聚力”创新空间新格局,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提振创新发展动能,着力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为扎实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我们会同各“城”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三年工作目标和“四大攻坚行动”。到2024年,浙中科创走廊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对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拉动力和贡献度显著增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枢纽。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突破2.8%,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速、全社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三个指标全省领先。通过推进“四大攻坚行动”,在科创平台、产业集聚、人才引育、创新生态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重大科创平台攻坚行动。经过前期洽谈和筹备,接下来1个月内,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中实验室要争取签约落地,3-4个月内,首批团队要完成入驻。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今年入驻团队要达到10个,引进孵化企业达到10家。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要建成新材料新装备“高精尖缺”制造、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工程及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三大科研平台。到2024年,浙中实验室首期工程交付使用,累计引进院士团队2个以上,汇聚不少于200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金华“产业光源”项目、省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打造国内一流水准的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力争2024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家以上,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10项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50家以上。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以“2+4+X”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每年申报省级“尖兵、领雁”项目50项以上。聚焦十大产业平台,每年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项以上,主动设计“揭榜挂帅”项目10项以上。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以上。三年内,浙中科创走廊实施高新产业项目100项以上,年投入资金500亿元以上。推进“科产贸”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区域协同创新“金华样板”。

三是科创人才集聚攻坚行动。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保持入企青年博士100名左右,三年内新增就业大学生30万名。加快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本土高技能人才,每年新增技术技能人才10万名以上。实施新一轮“科技婺商”培育行动,完善创新型婺商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创新生态优化攻坚行动。推进数字化改革,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在线应用场景,提升科创走廊整体智治水平。健全管理体制,设立浙中科创走廊“领导小组+实体化办公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级层面统筹力;落实六城相应的实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强化督办考核,完善闭环管理。根据各“城”建设基础、功能定位的不同,落实差异化考核。创新用地供给模式,编制《浙中科创走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形成高效统筹的用地管理机制。推动基础设施高标准布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推进走廊内未来社区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居住、文体、交通、商娱等设施配套水平,提供优质生态文化环境品质,构筑一流宜居宜业新环境。


问:前不久金华出台了《“才聚八婺 智汇赋能”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三年行动方案》,推出系列招才引智计划,以此为契机,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更好集聚高层次人才并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引领浙中科创走廊建设?


金华市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申玮瑾:

金华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行动方案》就是围绕这一目标,系统谋划具有牵引力的重大举措、关键政策,直面问题短板实施靶向攻坚,着力强化战略人才支撑、提振创新发展动能,全力助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

我们都意识到,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建设是一体两面。客观地说,目前金华的高能级平台以及高层次人才集聚度,和全省第四大都市区的定位还不匹配。我们将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为主抓手,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引进。

一是坚持“筑巢与引凤”的双轮驱动。我们在《行动方案》中专题推出高层次人才引进“金星计划”,深化以会引才、以赛引才、以才引才,每年要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其中50%以上集中在科创走廊范围。充分发挥金华籍人才数量多、层次高的优势,聚焦“30名顶尖人才、300名领军人才”TOP330头部资源,牵引一批亿元以上人才项目落地。市“双龙计划”重点支持科创走廊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在遴选指标上予以倾斜,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

二是坚持需求牵引,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实施科创走廊建设“金榜计划”,重点发布廊道建设技术难题、工程难题榜单,以“真金白银”换取人才的“真才实料”。在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逐步从发布个性难题向行业共性难题转变,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补助;从单个个体自主攻关向校地企联合攻关转变,系统性推进科创走廊破茧蝶变。

三是坚持栓心留人,全面涵养最优人才生态。办好人才“关键小事”,构建覆盖顶尖人才到大学生的“货币补贴+实物供给”安居保障体系,综合政策力度提高50%以上,并优先在科创走廊核心区域配建人才住房;全面保障人才子女入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人才子女均能就读公办学校,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可在大市范围选择就读公办学校。办好人才“发展大事”,关注人才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对于人才获得专利、首台(套)产品均有政策支持,围绕人才创业全周期配置金融服务,全过程护航人才发展,形成人才助力城市发展、城市赋能人才成长的共赢矩阵。


问:作为浙中科创走廊核心区,金华科技城将如何提升能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金东区副区长姚丽华:

作为金华全面融入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链接外部高端资源的核心平台,金华科技城将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能级,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

1.打造特色科创平台。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推进“万亩千亿”信创产业平台建设,今年力争新签约项目40家60个项目以上。加快龙芯智慧产业园、金华科技城科创孵化一期、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龙芯智慧产业园项目二期四标力争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三期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加快城投科技孵化园、交投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孵化园等园区建设,促进区域资源和创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构建,打造“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

2.引育高端科研人才。加快建设金华学院,依托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培育高层次技术开发和创新服务类人才;深入实施“百博入企”“双龙”“双尖”等引才行动,充分发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金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共享作用,多维引进高端人才,浙大金华研究院争取年内入驻高水平研发团队10个、引育孵化企业10家。

3.完善规划政策体系。一是增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充分衔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全面完成金华科技城和“万亩千亿”平台规划的编制出台。二是进一步优化《金义新区关于促进金华科技城科创孵化区发展的八条政策(暂行)》,强化财税、金融、用地指标等方面对落地企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科学利用首期30亿元规模的信创“万亩千亿”产业基金,为平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