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盛*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提升金东区制造业品牌力,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以来,金东区以深入实施创新强区、实业兴区战略为统领,以专精特新作为制造企业培育方向,着力开展“三强一制造”品牌建设,引导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人才集聚、加强推进开放合作,有效推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府推动、企业自身努力下,我区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品牌建设扛旗争先。多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指标位居全市前三乃至全省前十。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数量位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一;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数量居全省第八、全市第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六、全市第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品字标”企业33家,数量位居市本级第一;拥有金华市政府质量奖企业7家,特别是近两年连续有企业获得该殊荣;两家企业品牌建设案例入选全市十佳案例,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二、科技创新强基赋能。大力推行柔性引才聚集智力资源,巧借"百博入企" 赋能经济发展。2021年共新征集26家院校的81位博士专家在我区76家科技企业开展入驻服务,转化各类科技成果24项,参与企业研发项目221项,引进实习生人数204人,协助企业编制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26项,协助企业申请各类专利256项。2022年截至目前,百博入企推荐博士20名,进一步加快了高校科研成果在我区生产转化,推动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建立更为紧密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同时,立体布局科创飞地。2021年金东(杭州飞地)入驻项目4项,招引项目10项,引进副高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7 名,科研成果数52项,2021年度研发总投入5314.25万元。推荐入驻上海人才大厦4项,运营情况稳步向好。
三、人才建设揭榜挂帅。一是实施“双尖引才”计划引进高端人才。打造金东人才工作金字招牌“双尖计划”,外引内培双轮驱动,通过优化人才发现和项目遴选机制,形成顶尖领军人才、“双龙计划”人才、本土人才阶梯式塔形框架。围绕智能制造、新型贸易、枢纽经济、信创产业等主导产业,盯紧“高精尖缺”人才,定期举办“揭榜挂帅才企对接会”,链接高校资源,搭建企业和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等形式,帮助企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婺星回归”创业大赛、“高层次人才金东行”活动,以一流的环境、政策、服务吸引创业人才落地。二是实施“四青计划”引育青年人才。聚焦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开展大学生实习“青苗计划”,启动“百校百校百基地”活动,对接百所高校职校,组织百个实习团队,建立百家实习基地,每年提供实习岗位3000个。开展大学生创业“青骏计划”,建设青年创业联盟,提供“创业阵地建设”“创业过程辅导”等服务,推出“青创贷”专项金融服务。开展菁英人才“青云计划”,组织企业走进高校定向招聘,推出就业岗位1万个,与全国百所高校合作开设直播招聘100场。开展技能人才“青匠计划”,完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与金职院、交通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育,举办“技能蓝领”大赛等技能比赛,建立赛事育才的成长机制。三是实施“贴心管家”计划优化人才生态。自2020年以来,我区相继发布“创新强区”人才新政、自贸人才发展十二条,包括高层次人才补助、引才奖励、创业补贴、外籍人才离岸创新资助等,今年初在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升级了“创新强区”人才政策。
取得成绩固然可喜,但正如你在提案中指出的“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欠缺、品牌建设人才稀缺”等问题,是我区实体经济发展所面对的痛点所在,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努力寻求破解路径。
一、划好“孵化田”培养“潜力股”。根据市里下达给我区的“小升规”净增任务数,力争任务数85家,入库培育任务150家。围绕《金东区产业转型 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将“小升规”作为重点工作,在省市下达任务数的基础 上自我加压,从近年来新投产项目、小微企业园新入园项目着手,将业绩较好的规下企业纳入“小升规”培育库,科学划出一片小升规的“孵化田”,每月监测企业运营情况,确保“种子选手"应统尽统,对库内企业上门开展对接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和需求。
二、种好“试验田”培育“绩优股”。针对我区规上企业中成长性高、创新 能力强、销售形势好的企业建立“隐形冠军”培育库,开辟“隐形冠军”培育“试验田”,以产业规划、综合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研发“隐形冠军”四大指标为引领,为企业“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全过程服务,培养一批“绩优股”, 充实我区制造业发展储备力量。填补2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空白,将卓远实业、华丰电动工具等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纳入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库,力争实 现产值20亿元零突破。
三、辟好“精品田”培育“龙头股”。根据我区前期谋划的重点细分行业,对企业进行分组分类指导。一手抓存量,推进五金工(量)具、建筑建材、塑棉制品、食品加工“老四件”转型升级。一手抓增量,推进新型贸易、智能制造、枢纽经济、信创产业“新四件”集聚发展。将重点细分行业作为企业培育“精品田”,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以企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构建企业融通发展、创新发展新格局,推动行业“龙头股”不断涌现。按产业制定出台细分行业人才扶持政策。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速人才服务一体化、市场化、数字化转型,加大人才创新金融支持,在“人才贷”基础上提高人才项目授信额度,推行优惠利率。建成浙中人才服务综合体,聚焦人才“关键小事”,优化高端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专属服务。建立人才平台数智化管理系统,优化“人才码”服务平台,一站式集成服务资源和市场服务资源。
四、突出标准引领强化品牌驱动。积极开展“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以标准提档带动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全力支持金华市金顺工具有限公司和畔星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实现我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零的突破。推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和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推动质量第一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实施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推动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健全各级政府质量奖、“品字标”等品牌梯度培育体系,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质量奖和“品字标”品牌的申报,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优质产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围绕消费需求打造品牌,制定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育和运营,切实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
五、强化政策推动经济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强区”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对研发投入达到 50万元以上的,按10%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补助;以年度研发投入为计算口径设立科技创新奖,科技创新奖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明确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每年同比增长部分的5%补助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用于企业研发团队的激励。贯彻落实《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新获中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的,按省政府奖励额度给予1:1配套奖励。新获市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的,分别奖励100万元、30万元。企业(含团体)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金华市地方标准制(修)定并发布的,分别奖励100万元、30万元、20万元、20万元、8万元;主导“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制定并发布的,每项标准奖励20万元。新认定“浙江制造精品”产品的,奖励20万元。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奖励120万元。通过“品字标浙江制造”“品字标浙江服务”“品字标浙江农产”认证的,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获得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示范企业称号的,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首次入选“中国500强”“浙江省百强”、省“雄鹰计划”企业的,分别奖励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以及单项冠军产品的,分别奖励100万元、100万元、80万元。新获评省级隐形冠军、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市级隐形冠军企业的,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
最后,再次感谢对我区品牌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一如既往地对品牌建设工作给予关心、支持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