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对金东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第139号建议(意见)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9-29 14:30 信息来源: 金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体:[ ]

曹春雷代表:

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要求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大乡村振兴“头雁效应”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作为全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激发挖掘农业农村的潜力和资源、促进农民创业致富增收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区安排培训资金150万元,计划开展农民培训24个班,培训1200人,农民大讲堂60期,覆盖3000人次。

(一)优化资源配置,培训方式向“职业化”转变

一是提升服务性,实现资源“最优化”。采用政府采购招投标方式对农民培训项目进行政府采购,从优化流程、控制成本、改善服务等方面严格规范操作,积极稳妥推进向社会力量购买农民培训服务工作。二是增强针对性,开展“点单式”培训。打破原有任务式、应付式的培训模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高端办学,增强培训效果;通过与妇联、人劳局、供销社等部门协作与配合,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做到“一班一案”。三是提高实效性,扩大培训“覆盖面”。采用传统授课、现场讲授、多媒体教学、农村种植专家传授等多种培训手段,提高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二)坚持双轮驱动,教育培训向“品牌化”转变

在培育特色品牌方面,金东区坚持“双轮驱动”,全力打造两大特色品牌。一方面,以金东家政和电子商务培训为重点,着力培育金东培训特色品牌,让“金东月嫂”、“大堰河”品牌走出浙江、享誉全国。2016年以来,完成母婴护理和家政3000人次,占农村使用人才培训50%,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力的再就业,推动美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民大讲堂”培训,充分利用“农民大讲堂”“短、平、快”的特点,立足培训工作“三结合”,即:将培训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以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数字三农改革、肥药两制改革为主题的大讲堂400余期,覆盖90%以上行政村,受惠农民2万余人。

(三)实行训管分离,培训流程向“标准化”转变

一是邀请专家组评审,把好“准入关”。充分利用农民学院技术优势,对培训机构申报项目的培训需求、教学大纲、培训方案、教学师资及教学条件等进行全方位评审,通过专家组审核的项目才有资格在农办立项。二是委托第三方督查,把好“监督关”。委托农民学院对培训进行全程督查,培训前审查确认其课程安排与专家组审核意见一致后方可开班;采取现场督查、视频督查和电话督查等形式,对每个班次的培训情况进行核查;培训结束后,由农民学院出具培训督查核查报告并作为培训结算依据。区农办定期通报培训进展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并将督查结果与各基地的下年度培训指标相挂钩。三是实施项目审计,把好“程序关”。邀请中介机构对各机构年度培训项目进行审计,对审计中发现学员信息不实、代考、虚报等现象,按抽样比例核减该机构的培训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相关批次培训补助或基地培训资格。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创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补助力度,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返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借鉴现代工业孵化园区的做法,实施现代高新农业孵化园,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高标农田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绊脚石,安心创业。优化农民培训顶层设计。发挥部门优势,强化部门配合,提升农民培训的实效。一方面优化分工,教育部门负责大学生或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抓好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更新和实操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技能比武,以比促培,推进农业从业人员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 6月25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