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金东在行动
  • 信息索引号:

  • 体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主题分类:

  • 成文日期:

  • 公开方式:

既有“稻谷满仓”,更有“诗和远方”——李村乡村振兴记

发布时间: 2023-01-19 09:33 信息来源: 今日金东 访问次数: 字体:[ ]

2023年1月10日,冬阳和煦。

从区融媒体中心驱车,沿金义快速路向东,约莫半个小时,穿过孝顺镇低田工业园区,“李村综合市场”“李村文化礼堂”的字眼便接连映入眼帘,提醒我们到了此次蹲点采访的目的地——李村村。

村文化礼堂门口的一颗古樟枝繁叶茂,一只大黄狗趴在屋檐下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听见犬吠,孝顺镇党委委员王劲俏等人迎出来。

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王劲俏、低田办事处主任王金强、李村村第一书记金根宏和李村村两委干部等十余人,正挤在一起探讨村庄新一年的发展方向。

时值寒冬腊月,小小的办公室却暖意融融,每个人眼里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确实,金义交汇处,沃野流金。

近年来,位于孝顺镇东、交界义乌义亭镇、背靠低田工业园区的李村村,在乡村振兴的东风里,富民产业“遍地开花”,百姓收入“道宽路广”,农村面貌“赏心悦目”,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李村机遇

村因园而兴 民因村而富

其实,在成为让人艳羡的富裕村之前,李村村一度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乡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村民收入普遍较低。

“我们村共有户数368户、人口889人。”连任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俞宪兰,对村庄情况了然于胸,如数家珍地盘点起了村里的点滴变化。“二十年前,村民除了外出务工、种植水稻棉花、养殖珍珠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李村地势差,以前周边都是丘陵、小山坡,下雨天自行车要背在肩上才能上来,脚上全是泥。”在金根宏等人的记忆里,当时李村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出门还要翻越小山丘,遇上雨天更是糟糕。“那时候家庭收入一个月1000块左右,日子难过!”“我嫁到李村来,娘家人都觉得我是嫁到山里了!”村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往昔的艰难。

历史长河总是在峰回路转处,激荡出破旧立新的潜能。2003年,李村村迎来了发展良机——与村一街之隔的低田工业园区正式建成。此后,一家家企业争相入驻,一批批员工相继落户,园区从无到有、发展从弱到强,产业链逐步完善,目前拥有供地企业190余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成为孝顺工业强镇的重要支撑之一。

“背靠大树好乘凉”,低田工业园区的建成发展,给李村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有园区后,我们村就有了‘三件套’。”俞宪兰骄傲地说。

“何为‘三件套’?”见记者不解,俞宪兰介绍,“一是园区给村民及附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家门口实现就业;二是不少村民跟着学习技术、管理方式,成了企业主,办起了工厂,做起了生意;三是房东经济,我们村虽然只有300多户,但有12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使得村里120多户农户当上了房东,收起了房租。”

“上班、办厂、出租,这可不就是我们的‘三件套’。”

“有了它们,李村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俞宪兰掰着手指头算起了“丰收账”。“就房东经济这块来看,我们的租金不比金华市区低,单间五六百,套间一千二三,还有店面,一年下来有五六万的房租收入,好的甚至十来万。”

这些年来,从源源不断拎着行李寻找房源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上,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将家中闲置的房间稍作装修,挂起了“房屋出租”的牌子,在家门口当起房东。村民俞岁香家除了两层用于自住外,其余都用于出租,一年收入6万元。“以前哪能想到我们还能当包租婆啊?这样的收入让城里很多亲戚都羡慕。”俞岁香笑眯眯地说。

作为低田工业园区的桥头堡,李村村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采用“村+企业”“村+园区”“村+集市”等方式,激活村集体经济新引擎,在村口办起了“李村综合市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

从瓜果蔬菜到卤味炒货,从小吃生鲜到糖果副食调料,综合市场内几乎囊括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所需。“便民信息栏”内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房屋出租、企业招工等广告信息,可想而知这是人群集散之地。“现在快过年了,企业放假了,不然这里晚上很热闹,吃夜宵的人很多。”俞宪兰说。

村因园而兴,民因村而富。而今,李村村这个原本无人问津的“野山村”,因地制宜强健“筋骨”,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稳当,村民收入水涨船高,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庄越发“枝繁叶茂”。

李村蝶变

兴办民生实事 实现人居美化

“走,我们参观村容村貌去。”王劲俏说。

寒风中,我们走在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上,道路两旁是一幢幢乡村别墅,家门口的香樟树、腊梅发出淡淡清香。生态洗衣房内,有妇女挽起衣袖清洗衣物,浣洗声、谈笑声不绝于耳;广场公园内,三五成群的老人和小孩或锻炼身体,或组团玩耍……

远处青山如黛、峰峦叠嶂,近处农家小院整洁干净。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

“这里欣欣向荣,这里光明宽敞,这里杜绝悲伤,这里永志不忘”“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漫步村中,不经意间,你总能在道路两旁或者民居外墙找到特色街景:一簇鲜艳的三角梅从民居延伸出来,花下的白墙题上了一行行文字。

“这两年,我们花了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俞宪兰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富起来后,村集体应以何种方式继续出发?李村村的答案是:兴办民生实事,实现人居美化。

完成村庄道路硬化、新建生态洗衣房、建设文化礼堂、打造百姓健身房、兴办e家书房……“生态洗衣房我们只花了9万元,文化礼堂建设不到100万,这些都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俞宪兰介绍,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花小钱办大事”原则,把每分钱用在刀刃上推动环境提升。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民心工程,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少“小工匠”“乡村巧手”也纷纷加入,积极为建设美丽家园出力。

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灌木丛生,秋有丹桂飘香,冬有香樟增色。李村村用“最节约的资金办最好的事情”的理念,全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群众身边一个个“脏乱差”的地方变成可观、可游、可憩的休闲绿地,小游园、村口小景等在村庄“朵朵开”,村民的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精打细算的李村村也敢啃“硬骨头”。2021年,孝顺镇启动李村村庄有机更新试点项目。“李村由于多年未开发建设,老旧破房屋居多,农户住房紧张,村民建房需求大。”王劲俏说,实施有机更新,通过拆除老旧破房,腾出发展空间,盘活“死水”,实现集体经济腾飞,同时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息在李村村民中炸开了锅。“这是李村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抓住。”

有机更新这场仗,从哪打起?李村村排兵布阵:成立有机更新工作小组,党员干部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包干片区逐户上门摸排情况和信息登记,倾听意见解答疑问,一边划定拆除试点范围,一边统一思想形成有机更新试点实施方案;对于危旧泥砖房这样的“硬骨头”,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头从自家拆起,并实施挂图作战、清单销账。

“我就带头签字,签完回家老婆就跟我吵架!”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宪根笑着说,“但现在她觉得我的决定是对的,笑都来不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见记者不解,其他村委起哄道,“你们去他家看看就知道原因了。”

俞宪根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的新房参观,只见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家在悬挂灯笼、打扫卫生,为第二天的乔迁新居做最后准备。俞宪根介绍,120平方米的农村别墅花了130万元,电梯、露台、茶歇应有尽有,装修风格现代。超大落地玻璃窗显得视野格外通透,窗外蓝天旷远,高铁呼啸而过;窗前是大片大片的莲藕塘,“野”趣十足。

今年71岁的俞宪台虽然家里有房子出租,每个月还能拿到退休工资,但白天闲不住,还在厂里做点零工,晚上就到广场上散散步,和周围的老人聊聊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得。“从来没想过可以过上这样的日子。现在真享福了。”俞宪台乐得合不拢嘴。

“最近两年,每次回来都发现村庄有新变化,感觉现在的村庄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不只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空气还比城里好,真的为家乡发展感到高兴。”在金华市区工作了十余年的李先生,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他越来越喜欢回家放松身心。

生活,既有“稻谷满仓”,更有“诗和远方”。

这一刻,问题有了答案。

李村期盼

土地与指标 “两翼”齐飞

富了乡村,乐了百姓,细水长流的幸福生活照进了李村村的现实。

“波澜不惊”的生活是否“浪潮涌动”?当前,李村村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未来,有何打算?

面对提问,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一致认为,当前最急迫的是土地指标问题。

2021年3月25日,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老房一座座倒塌,李村村老房区块第一批有机更新试点区块顺利完成拆除。

“62户危房拆除,满足条件的39户现在基本已经建好了新房。”俞宪兰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第一批安置房因指标问题不能建设,23户被拆掉房子的村民只能借助在别人家或者租房住。”

“一年多了,村民们多多少少会有不同的声音,以前支持政策的也会有怨言,我们也一趟趟跑部门单位,但规划还在修编中,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俞宪兰有些无奈。

金根宏接过话茬补充道:“因为第一批安置房还没建设,我们也不敢轻易启动第二批有机更新行动。”

“除了安置房,村里还需要建设办公大楼,有机更新把原办公楼也拆掉了,现在我们只能挤在文化礼堂里办公。”俞宪兰说。如果能新建办公大楼,楼上可以办公,楼下用于出租,既解决无处办公的问题,又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一举两得。“你看,礼信路北边、文化礼堂前的这一片荒地,我们想利用起来,建设安置房和办公大楼的,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有钱有地,就是没有指标。”

而对于未来村庄的发展,村两委很有信心。“村庄强不强,全看‘领头羊’。我们村两委团结有力,今后也会不断调动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筑牢村级党组织根基,村庄发展才更有‘冲劲儿’。”经过12年的实践,俞宪兰精准把握住了村庄发展的“脉搏”。

他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员干部真正为群众谋好事、干实事,人心凝聚、民心汇聚,村庄也就有了‘人气’。”

村民俞佳丽则对金义中央大道满怀期待。“我在义乌开了个小店,金义中央大道建好之后,我们来去义乌就更方便了。”


记者手记

团结奋斗赢未来。

在李村村蹲点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团结”。

李村村中有两个大姓,分别是“李”和“俞”。村中也有“李家祠堂”和“俞家祠堂”两座祠堂,但村民都祭拜。村两委中虽“俞”姓居多,但两委团结奋斗,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李村村更加美好。

当我们带着“落后村如何实现逆袭”的问题与镇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等围坐在一起讨论时,大家通过本村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个个实践中得来的答案和对未来的规划。

也许答案不唯一,也许答案不标准,但大家的共识是:团结奋斗,即使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暂时输在起跑线上,但只要不服输、不低头、向前冲,也能成为“后劲村”。

记者 陈玉杰 吴婷 /文 胡赣昌 黄云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