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它激波扬涛,掀动起“惠人、育人、乐人”万千活力。艾青诗歌节、施光南音乐节、金东区全民艺术节、金东区婺剧“坐唱班”大赛……在金东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文化创造生生不息。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遍地开花”,一项项文化服务深入人心,一场场文化盛宴“舞在家门”……金东,正以“文”之力,奏响公共文化服务“最强音”。
15分钟品质文化圈“出圈”
“周末子女都会带着孩子回家,我刚刚预约报名了光南社区的‘魔力科学’公益科普和非遗剪纸活动,我的小孙子在家不会觉得无聊咯。”家住多湖街道光南社区的张阿姨替孙子报名社区周六的文化活动,原本只能在家小区公园溜达的小孙子,周末时光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
以家为圆心,15分钟可达的文化设施在微信“浙里文化圈”小程序上一目了然。简单地说,城市社区不超过1公里,农村不超过1.5公里,居民步行约15分钟就可到达至少1个公共文化场馆,享受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24个,城市书房(悦读吧)7个,乡村博物馆8家,实现街道文化驿站全覆盖。
“你的手需要再抬高一点,立食指,其余四指要自然微弯。”在塘雅镇下吴村文化礼堂内,金东区昆曲传承工作小组组长曹利斌正与其他昆曲爱好者们一起,练习坐唱排练,教学细微到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一句唱词。“村文化礼堂经常会举办活动,培养一支昆曲特色文艺团队非常有必要。”曹利斌说。
为更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区各乡镇(街道)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依托,按“一圈一品”的要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有品质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利用村中文化礼堂等场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主题的演出、培训、讲座及非遗活化利用等活动。并且每个村都培养了1支群众文艺团队,可定期开展文艺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有品质的公共文化资源“沉下去”,串联黑陶文化艺术馆、木雕展示馆等多处乡村博物馆,加快迈出构建覆盖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脚步,一系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地向乡镇(街道)延伸。一个个幸福“圈”,“圈”出了家门口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圈”出了人们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让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挖掘名人文化 传承文脉流淌不息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金东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澧浦镇琐园村是一座“活着”的古村,村中不仅有严氏宗祠、永思堂、怀德堂等十余处厅堂建筑和多座独具韵味的古民居,还有非遗馆、年画馆、红色文化馆、鲁兵儿童文化馆等各类文化展厅,讲述着当地的民俗村情,也赓续着文化传承。“鲁兵儿童文学馆由鲁兵旧居改建而成,馆内展陈丰富,有非遗文化、儿童文学作品等,彰显着儿童文学精神的内核。”琐园村文化礼堂管理员程桂香说,“自开馆以来,这里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深受村民、游客的欢迎与喜爱。”
在风景秀丽的源东乡东叶村,有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施复亮、施光南故居,故居陈列着施氏父子主要事迹介绍、图片资料、复制件与部分施复亮遗物,以时间轴为脉络展示了施氏父子波澜的一生。
在如诗如画的傅村镇畈田蒋村,是“人民的诗人”艾青的故里。“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抱着,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让人从艾青的诗歌里走进艾青故居,感受历史底蕴和古建筑风貌,以及艾青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爱国情怀。
曹宅镇龙山村,是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文献学家张作楠的故乡;孝顺镇后项村,是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之一雷烨的故乡……近年来,我区持续挖掘名人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辖区内的文物资源、古民居等建筑遗产均较好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完整风貌,文化标识系统、休憩设施等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空间,传承文脉流淌不息。
文化赋能 惠泽百姓生活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点亮生活。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与城市同样享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接受艺术的熏陶。我区紧紧抓住文旅融合发展大势,将“文艺星火”撒向广袤乡村,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品质过硬的文化礼堂品牌,推动建设更具金东辨识度的乡村文化新阵地。
日前,2023年金东区婺剧“坐唱班”大赛圆满落下帷幕。大赛的举行,将“村戏”演成一场场大戏,让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看演出,享受到精彩的“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我区各文化礼堂内,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多湖街道十二里社区文化礼堂开展“我在礼堂读好书”亲子阅读活动,“文艺赋美”送文化下乡演出在澧浦镇洪村村文化礼堂完美落幕;塘雅镇桥头陆村文化礼堂开展“‘阅’丰收 悦成长”全民阅读活动;曹宅镇莲塘潘村文化礼堂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志愿活动……
近年来,我区把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参与积极性高的文化活动,打造文化阵地的多元属性,持续提升我区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拓宽文化交流社交场域,以文化赋能,惠泽百姓精神生活。
(记者 方柯 杜雨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