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黄橙橙的柚子缀满枝头、大红色的月季花开得热烈,焦岩村家家户户门口都种些绿色植物或是摆放些有意思的小物件。依山傍水,焦岩村风景如画;鸡犬相闻,焦岩村村民热情好客。
焦岩村位于江东镇东南部,与武义县履坦镇交界,为半山区村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七八百年前。近年来,该村立足村情实际,强化阵地建设,着力打造整体环境优美宜人、基础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银发生活更丰富
顺着村里的主干道往里走,在连接着南北两岸的大公桥边,一座二层楼的小洋房承载了焦岩村的岁月与光辉。
“86版《西游记》是我小时候的回忆,看了很多遍,怎么也看不腻。”电视里正播着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电视机前围坐着四五名老人,洋房一楼的老年活动室热闹非凡。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爱热闹,村里就专门隔了一间老年活动室,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凑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很有伴。”胡飞跃说。
老年活动室干净整洁,里面不仅有多种可供老人娱乐的围棋、象棋,还有不少报纸杂志,一旁放着老花镜供老人们使用。村民王阿姨主动接下了保管老年活动室钥匙的“重任”,“我每天都来活动室,家住得近,钥匙由我来保管最合适了。”江边这个老年活动室俨然成为了村民最喜爱的休闲地。
上午11时,居家养老中心门口已围坐了不少老人,他们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不一会儿,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尖椒干豆腐……一道道可口的菜肴出锅,荤素搭配,营养丰富。胡飞跃告诉记者,自居家养老中心运营以来,非常受老年人欢迎。此外,村上还为有需要的村民免费提供住宿场所,让他们吃住无忧,乐享老年生活。
文化礼堂焕新颜
“我们村建设得越来越好了,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退役军人服务站……现在能去的地方多啦,能感受到村干部的用心。”采访当天,村民徐阿姨牵着小狗沿着村道散步,向我们介绍村庄的发展,“这栋白墙黛瓦的建筑就是我们村的文化礼堂,很有特色。”
焦岩村文化礼堂是通天的设计,竹元素的应用让清逸雅韵贯穿礼堂的每一个角落,小舞台的背景由一排长短不一的竹子组成,“这些竹子原是放置在房屋顶部的,在文化礼堂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把竹子做成背景也别有一番风味。”焦岩村党支部书记胡飞跃说,舞台上方倒悬着漆成红色的竹篮。木制的长桌上,6个“M”形的灯架并排悬挂,像六只蝙蝠盘踞在屋顶,寓意着六福。记者注意到,舞台两边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十余颗萤石矿。据介绍,这是村两委从村民手中收购的藏品,为文化礼堂增添了耀眼的点缀。
文化礼堂,为群众而建,因群众而兴。近年来,焦岩村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持续开展“在礼堂”系列活动,让村民成为文化礼堂的常客——文化礼堂和村民“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村干部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把握,是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的持续供给。“我们会持续开展婺剧表演、文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努力打造基层文化宣传阵地。”胡飞跃说。
退役军人受尊重
沿着军绿色的楼梯拾级而上,军装肩章陈列台,“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的红色标语、烈士村民红色故事版图,一件件军旅元素的物件格外引人注目。这里配备有桌椅等日常用品,迷彩装饰为退役军人服务站增添了独特的军旅色彩。
近年来,镇村干部不定期走访慰问村里的退伍老兵。“每到节假日,村领导就会拿着牛奶、米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来看我,感到很温暖。”退伍老兵徐玉文说。三年的军旅生涯教会了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退伍回来以后,徐玉文一直在家务农,日子平淡却也有滋有味。
50平方米的空间能做什么?焦岩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联络沟通、走访慰问,架起“退役军人”连心桥,让温暖和服务触手可及。“当兵那几年的故事说不完啊,退役军人服务站给我们村里几个退伍老兵提供了一个可以追忆往昔的地方,我们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好像时间又回到了30多年前。”徐玉文说。
“军装没有穿够,兵也没有当够。”30年来,徐玉文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再穿上一次军装。今年一月,焦岩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挂牌,徐玉文、胡飞跃和村里其余七名退伍军人穿上军装,精神抖擞地站成一排,等待“焦岩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牌匾揭开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我愿意把我的军装和当年当兵使用过的老物件捐给村里,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红色岁月。”穿上军装,徐玉文还是难掩激动。
兴建水利保民生
“今年村里新建了机埠,排灌更有效率了!有了充足水源,水稻准能高产。”村民黄先生看着汩汩清水流入自家田地,笑得合不拢嘴。
焦岩村新建的上溪滩机埠涉及总灌溉面积160亩,灌区主要种植有水稻、苗木和蔬菜。机埠建成后,采用了工作性能安全可靠、操作控制智能又精确的新型水泵,同时搭配超声波流量计计量,能更好利用和节约水资源,使农田灌溉变得高效又便捷。
“农村水利建设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稳产保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飞跃说,通过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升级改造,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为村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今年以来,焦岩村聚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业灌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狠抓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用心用情办好水利民生实事。除了建设机埠,该村还将村东边的塘里垅水库进行改造扩容,扩容后容量达到1万立方米,可灌溉60亩田地,切实保障安全生产,从而解决旱情“饮水难、灌溉难”的问题,稳守基本农田耕地红线。
“我们将以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打造生态蓄水景观示范带,进一步彰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貌,逐步恢复生态良好的田园村居风光,形成开放宜居的村居后花园。”胡飞跃介绍。
(记者 严昭睿 李玲添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