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科技局坚持以创新深化为核心,以“三个一号”工程为主线,深度融入省、市“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大干快上、以干促上、实干至上”的工作理念为指引,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2022年度全社会R&D占比2.91%,1-9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02.3%,位列全市前列。
一、2023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围绕顶层设计,激发创新发展驱动力。
一是认真落实省市关于推进“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部署。年初由分管区领导牵头联合经信等部门召开工作部署会,对科技工作重点任务进行部署谋划,形成了部门协同、镇街联动、统筹推进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汇总入《关于印发<金东区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金区政〔2023〕21号),增强企业前置培育、人才创新创业等政策支持力度,抓紧抓早落实惠企政策兑现,累计发放科技政策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惠及企业193家次。二是数智赋能现代化服务新模式。全市首创“智慧+”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台,打通项目备案、奖补申请、线上审核、政策服务全链条,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备案261个,兑现奖补资金超1200万元。
(二)围绕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创新主体硬实力。一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围绕我区“3+3”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今年以来成功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超额完成全年任务;6月启动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征集,正式立项区级项目23项,涵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发展等各类领域;二是持续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充分运用科技政策,切实引导企业主动加大技术创新,常态化对规上企业进行研发归集辅导,1-9月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费用活动的达423家,占比82.3%;研发费用合计支出10.57亿元,同比增长9.9%,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3.76%,较去年同期提高0.34个百分点,全市第2。
(三)围绕企业主体培育,提升创新发展“主引擎”。
一是持续做大高企“金东板块”。对照“预申报企业、重点企业、苗子企业”高企后备三张清单,分片区点对点开展排摸辅导,全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96家通过专家初审(其中48家新认定,48家重新认定),通过率全市第1;做好科小培育精准“扩面”,下沉各乡镇、工业园区开展面对面服务,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9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3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组建研发团队。强化指导,形成辖区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市级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省级研究院-省级重点研究院”培育梯队,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截至目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7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70.4%,全市排名第1。其中新增市级研发中心84家,申报省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2家,“李子园风味营养食品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成功认定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指导企业研发机构申报市重点实验室,“金华市异味控制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大维高新)成功认定市重点实验室。2023年认定科技小巨人3家,占全市三分之一。
(四)围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整合科研平台创新资源,开拓技术需求对接渠道。与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金华市人才科创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信创、高端装备智造等重点产业项目对接会;组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企业前往西安、苏州与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长三角新材料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二是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机制。针对性解决企业科研攻关难题向揭榜挂帅平台累计梳理发布各类榜单78项,指导高校技术转移发布相关科技成果11项,2023年攻克企业技术难题28项,兑现榜单总金额1495万元,技术交易额达到18.08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三是做强科创合作平台。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成功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荐申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合作项目2家(普莱得、力积)、“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项目1家(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为我区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创新平台支撑。
(四)围绕“廊道”高质量建设,打造科创+产业交汇点。一是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紧盯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目标,推动金华科技城全面跃升,完成G60科创走廊地标项目建设,浙大网新科技创业孵化园获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命名。二是扎实推进“166”工作清单。聚焦信创+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引进龙芯中科、清华同方、神州信息等43家信创类企业,百亿级项目(纽顿新能源汽车项目)成功落户。金华科技城6大类60个项目有序推进,打造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金华理工学院等8个标志性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1楼展厅竣工验收并展开2-6楼实验室建设,全速推进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5个研发实验室平台建设;2023年计划投资额17.2亿元,截至10月底实际投资达29.33亿元,投资完成率170.5%。
二、下步工作思路
2024年,区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紧扣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做好各项任务“争先、进位、创优”的工作准备。
(一)实施创新主体提能工程。针对辖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制订新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计划。联合相应专业领域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家开展企业创新规划、研发活动及组织管理、产学研合作等知识培训和模拟实践活动5次以上。培训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企业负责人、重点内培企业负责人、新生代企业家100人以上。
(二)实施科技企业提质工程。针对部门科技企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高企培育库“三张清单”准入机制,把握准入标准,以“3+3”行业为重点,在现有规上非高企工业企业、拟上规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进行清单化排查,择优纳入高新培育;加强对“后备高企”、预申报“科小”的管理与服务,联合税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科技服务机构对“后备高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指导,提高“高企”、“科小”申报通过率。力争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00家以上、新增省科小100以上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新增市重点实验室1家以上。
(三)实施技术攻关提效工程。围绕我区产业布局,以科
技奖补政策为抓手,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技术攻关,积极申报省、市、区科技计划项目,全年完成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共40项以上;结合对企服务工作,及时掌握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征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建立项目储备库,协调解决重大项目立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早介入、早解决、早实施。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亿元以上。
(四)实施双链融合接链工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尝试对家与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建立信创、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尝试建立“科技特派团队”对接服务产业链机制,帮助规划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帮助企业对接联系各类资源,解决各类技术需求。在财政资金保障充足的情况,争取建立1个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组建2-3支“科技特派团队”。
(五)实施科创平台筑基工程。加强金华花卉苗木产业研究院、金华花卉苗木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金华花卉苗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和考核,提升绩效。跟踪服务,做好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5个研发实验室平台、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北航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持续深化科技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落地。以科创平台为主要载体,引入海内外青年科技英才,全年新增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数5名以上。
(六)实施全域科普宣传工程。持续擦亮科协“基层组织建设”、“院士专家服务”等工作品牌,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新增科普e站平台2个以上、利用科普阵地,广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等宣传活动。联合多部门、乡镇、高校广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等主题科普宣传、应急救护课、免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等活动。此外继续常态化开展全区乡镇科协秘书长工作会议、金东区全民科学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等提高基层科协业务水平。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