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金东分局在市局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0月,全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为86.1%,PM2.5浓度为26μg/m3,PM10浓度为45μg/m3,O3浓度为164μg/m3。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1年流域水质生态补偿考核获正向激励奖金166.7万,居全市第二名,连续四年获全市流域补偿正向激励。全区两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平均水质为III类,1-10月份考核结果优秀。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工作举措,抓好污染防治攻坚。开展VOCS治理突出问题整改,1-10月完成74个VOCs突出问题整治, 15家源头替代, 16家低效设施提升。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完成柴油车入户检查51辆,路检路查37辆,非道机械编码登记675台,监督抽测9台,完成新能源替代30辆,非道机械定位安装178辆。大力推进低碳试点建设,2022年成功申报我区多湖街道和月潭村、北山口村等6个村为第二批省级低碳乡镇试点。完成东孝、多湖街道污水零直排创建任务,曹宅镇样板镇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获得2022浙江省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专项奖补资金1000万元。开展一般工业固废收运试点,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评第二批“无废工厂”,5万吨/年铝灰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纳入市危险废物利用增补项目库。完成印发《金东区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2022年工作计划》。
(二)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督察问题整改。第一轮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期间,我区共收到信访交办件148件,其中中央环保督察81件,省级环保督察67件;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件54件(包括和其他县市合办2件)。组织开展环保督察整改“举一反三”问题排查和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整改 “回头看”工作,发现问题53个,拟立案10家,查封2家。督促金东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落实,反馈问题5个,已完成整改2个,1个为长期坚持问题,另2个问题年底前完成,整改按序时进度推进 。
(三)秉持服务精神,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压缩环评时限,在环评审批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基础上,推行即申请即受理即公示即批复,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压缩至“即办件”,真正实现降费增速。持续开展审批制度改革,完成全市首个小微企业园“打捆审批”项目《江岭智创园塑料制品企业生产线技改项目》;同时把环评审批“打捆”延伸到环保服务“打捆”,全力当好环保“店小二”,完成“多评合一”《金东区岭下卫生院迁建工程》项目环评审批,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跑腿时间。开展“精准助企促发展”活动,派出8名干部结对联系8家区重点企业,并向有需求的重点企业派驻助企特派员,定点精准解决“三服务”等大走访活动发现的环保问题,着力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加强执法监管,有效防控环境风险。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组织开展“绿剑行动”、双随机检查、危化品检查等各类执法检查行动。1-10月,检查企业1095家次,办理案件41件,其中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刑案件5件,向行政执法局移送案件2件,行政处罚34件,已办结13件(其中不予处罚3件),处罚款86.08万元。金东区某拉丝厂涉嫌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有毒物质案入选省“双打”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建立武义县、金东区行政边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上下游县区环境应急联动,今年两次快速处置在行政边界地区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生态环境事件,确保我区生态环境安全。
(五)坚持党建引领,紧抓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党建提升行动,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认真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党建、业务“双优”党支部创建。扎实推进防范利益冲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签订防范利益冲突承诺书和自查报告表35份,科学研判廉政风险点,紧盯项目审批、环境执法、项目招标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制定“三张清单”,逐条逐项整改落实。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组织党内法规、作风警示教育20次,党风廉政专题分析会3次,党规党纪知识测试1次,筑牢反腐倡廉和遵规守纪的思想防线。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发展,但仍存在反弹现象。空气质量还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今年一季度受北方沙尘暴大面积影响,PM2.5、PM10浓度大幅上升,造成轻度污染;夏秋季臭氧污染、秋冬季扬尘污染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全域水环境质量掌控力度不够,水质提升难度大,雨污混排、污水溢流情况时有发生。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区域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尤其“两镇一办”(东城)由于体制调整原因,底子比较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东城加快开发建设,亟待加快金东第二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及易腐来处理中心等项目建设进程。
(三)产业能源结构有待调整。2019年结束的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金东区共有各类排放源5603家,低小散的产业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低小散企业占比较高,噪声、废气扰民等环境问题反映较多。全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低。
三、2023年工作思路
(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污染防治方面,抓紧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全区管网提升改造进程,加快推动塘雅污水处理站提升改造、金东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置运维体系,适时推动建设主要支流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切实落实“河长制”,实时跟踪东关桥、洪坞桥国控断面及主要支流、重点小微水体的动态监测情况,及时发布水质异常情况预警报告,会同相关部门乡镇持续开展涉磷、涉氮企业的污染情况排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提升数字化监控能力,强化激光雷达扫描、重点路段扬尘自动监控、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设施工况监控等智能化监控设施建设,打造生态环境智能监控平台,形成生态环境问题发现、交办、处置、反馈闭环机制,提升监管效率。加强扬尘管控,对重点区域内的建筑、拆迁工地逐一排查,落实“7个100%”扬尘管控要求,建立健全扬尘治理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大重点区域内道路的保洁洒水工作,增设洒水车辆,保障人员和经费落实,并制定应急洒水措施,持续做好道路洒水抑尘工作。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持续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源解析”,推进涉土源头防治。督促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隐患排查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报告。开展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深化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实施一批重点地块污染修复和管控,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固废处置方面,加快提升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处置体系建设,规范危险废物小微收运体系管理,进一步加快“无废城市”创建进度,建成30个市级“无废细胞”和2家省级“无废工厂”。
(二)全面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有序、深入开展“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和“双随机”执法检查,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部署开展印刷行业专项整治,提升全行业环保管理水平。加强固废、辐射等专项监管,加大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检查力度,确保环境安全。加强环境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分析研判,强化矛盾化解,对各类环境矛盾纠纷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调处、第一时间化解,有效遏制环境信访高发态势。不断探索创新执法手段,通过无人机、在线监测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既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严惩重罚,也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实行审慎包容监管。
(三)继续推进项目环评审批改革。持续优化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健全重大项目专人跟踪服务机制,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开展“打捆”审批、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等举措。严把“两高”项目准入,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红线等要求,在服务经济稳进提质的同时严守生态环境底线。
(四)持续推进美丽金东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亚运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和培育;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督促落实美丽金东建设有关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并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不断提高金东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更好的展现金东形象。
(五)坚持打造清正廉洁干部队伍。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思路,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充分利用案例学习、召开座谈会、组织专题研讨等载体多形式开展党内法规、理想信念、作风警示教育,不断构建警示教育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办事程序,凡重大事项一律经局班子成员讨论决定,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防范利益冲突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廉政风险排查“四张清单”,深化廉政风险排查,完善防控措施,扎紧制度篱笆,规范权力运行。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金东分局
2022年11月16日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