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恢复 逐步向好
——上半年金义新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有关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干快上抓项目,以干促上拼经济,实干至上争一流,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上半年全区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步恢复、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全区经济基本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6.91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73.0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6.63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快于一季度1.7个百分点。粮食及特色农业保持较快增长。夏粮播种面积同比增长49.5%,总产量同比增长52.7%;水果收获面积同比增长14.6%,产量同比增长20.5%;盆栽类园艺销售同比增长11.9%。粮食、花卉园艺及水果产量增长,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1.6个百分点。禽类生产增长较快,生猪出栏下降。上半年,家禽出栏同比增长123.0%,禽蛋产量同比增长151.3%,特别是鹌鹑出栏同比增长17.8%,鹌鹑蛋产量同比增长32.7%。家禽及鹌鹑产量增长,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3.8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持续承压
上半年,全区514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76.3亿元,同比下降6.3%,实现增加值32.8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个百分点,仍未走出负增长区间。28个行业大类,增加值增长面仅3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3个行业贡献较大,分别增长43.3%、30.4%、5.6%,累计拉动全区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增长喜忧参半。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核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4.3%和19.3%,高于全市45.8个和1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业增加值持续低位,分别下降7.1%和20.9%,低于全市8.8个和21.5个百分点。
(三)投资领域稳步回升
上半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3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特别是纽顿、润马等制造业项目、金漪湖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有力带动,全区完成建安投资68.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水利能源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为65.9%和44.9%。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进一步缩小,投资产业结构调整显效。上半年,全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1.1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9.4%,缩小到今年的42%。实现房地产销售面积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巢塘雅苑、悦品小区等高端楼盘销售依旧火爆,说明消费者购房需求从刚需已向高端改善跃迁。
(四)消费领域继续回暖
上半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2亿元,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亿元,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日用品类保持稳定,同比增长11.2%;智能家电、中西药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9.8%、65.0%;新能源汽车零售市场占比扩大至30%,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零售额12.57亿元,增长16.6%。接触性消费继续强劲复苏。上半年,旅游出行的旺季,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加速升腾,住宿餐业经济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全区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3.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5.8个百分点;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0.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7.4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保持稳健
服务业贡献度持续提高。上半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3.03亿元,同比增长10.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20.2%、11.3%、9.7%、12.1%和8.5%。
规上服务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9.8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全市平均19.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分行业看,七大门类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部分行业增速领跑全市。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03.5%和73.2%,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核算行业稳步增长。其他营利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57.9%,增幅居全市第二位。
二、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一)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上半年,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有11个指标列全市前三位,有力拉动全区经济向好回升。交通运输、仓储业(103.5%,列第1位);住宿业营业额(51.5%,列第1位);餐饮业营业额(39.5%,列第1位);建安投资(28.8%,列第2位);商品房销售面积(60%,列第2位);涉及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等3项指标,均列第2位;非营利性服务业等涉及工资总额3项指标列列前3位。
(二)民营经济活力向好恢复
民营工业经济缓中趋稳,上半年,全区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96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与一季度持平,好于全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民营服务业拉动明显。上半年,全区民营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0.2%,其中,参与核算行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比62.9%,同比增长50.5%,拉动核算行业增长3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上半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3元,同比增长4.2%。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7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95元,增长5.0%。
三、向好势头仍待加固
当前数据显示,全区经济运行仍处于修复关键阶段,生产端部分重点行业增长乏力,需求端部分领域恢复快慢不一,企业端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和潜力仍显不足,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的基础亟待加固。
(一)生产端部分重点行业增长乏力
一是工业重点支柱行业生产继续下滑。主要受市场需求仍然偏弱因素影响,全区重点行业特别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行业生产继续下行。增加值排名前5位的行业中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保持增长外,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品业、纺织业和橡胶塑料制品业分别下降15.9%、10.5%、7.8%和4.3%,累计下拉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中道路货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下滑较大。主要受货运、快递等行业价格竞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运输线路大量减少,上半年,道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9%。软件信息业企业受自身业务结构及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该行业营业收入连续负增长,降幅达36.2%。
(二)需求端部分领域恢复快慢不一
一是大宗商品消费走势疲软。政策退出叠加消费潜力提前释放,上半年,全区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8.0%,下拉全区限上社零增速9.1个百分点。家具、建材装潢类商品销售额分别下降75%、27.8%,大宗商品消费走势低迷,对全区消费市场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二是民间投资意愿有待激发。上半年,全区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4%,低于全市3.6个百分点,低于武义21.7个百分点,低于东阳9.6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0.5%,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亟待提振。
(三)企业端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提升
一是从效益看,企业经营明显承压。国内外需求萎缩对工业产品量、价产生双重影响,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6%,比去年同期减少11.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4%,每百元营业成本达84.8元,企业营业成本居高加上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二是从增量看,新增单位贡献作用减弱。上半年,全区月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0家,去年同期3家;新增限上零售业企业3家,拉动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6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2.9个百分点;3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15.5%,降到上半年的12.7%。
四、工作建议
总体看,全区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但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部分行业和领域需求不足制约明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整体恢复动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下阶段,全区上下要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协同发力,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推动全区经济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监测预警,着力防范风险点
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的监测预警,时刻关注企业发展的突发状况。特别是新政策、新形势的出现时,及时关注和了解对相关企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要重点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为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为全区经济发展实现稳中向好奠定基础。
(二)聚焦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要加强优质项目招引,紧抓项目落地,打通各个环节的难点、堵点,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成、投产;要加大对“准四上”单位的培育和筛查力度,加强对新增企业的统计入库指导,不断壮大“四上”单位数量,为全区经济做大总量、提升增速提供有力支撑。
(三)探索打造新消费场景,全面释放消费潜力
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持续探索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拓展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消费品类的需求打造有针对性的消费模式,如即时零售、直播带货、在线文娱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