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共富密码 激活一池春水
金东“以文促创”赋能产业发展近日,区文旅局推出的一款金东文创礼盒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这款文创礼盒汇聚了我区最具代表性的特产及文化,里面含有佛手、火腿、艾青诗集、播音机等,设计精美、创意满满。值得一提的是,该播音机被制作成黑胶唱片的模样,小巧兼具复古,打开即会播放施光南多首经典乐曲。此款文创礼盒的“强势出圈”,为金东“赚足了眼球,也引来了吆喝”,爆款背后,是强大的文化IP支撑,也是我区立足实际探索文化赋能的厚积薄发。
近年来,我区依托本土名人、非遗、特色农产品、名胜古迹等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和科技提升,形成各种形式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产品,成为文旅行业二次发展的新一轮风口,文创茶具、文创饰品、文创手办、文创文具……如今,不管是在金东游览景区还是场馆,都能看到款式多样、功能丰富的文创产品,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金东文创“承古而不泥古”“融合而不封闭”“共情引发共鸣”,为全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动能。
“颜值”是文创产品破圈出彩的重要标准,如我区推出的文创产品锡罐,色如银、亮如镜、声如馨,正反面分别刻有“金东文旅”logo及金东佛手花纹图案,其独特的肌理更显得整个锡罐玲珑剔透,是一款充分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创造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高颜值产品。其美丽外表之下,更是浓缩着非遗项目“金东锡艺”的艺术内涵。锡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周朝时期锡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以锡壶、锡烛台等为主,因其有净化水质功效,自古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金东有着悠久的锡制品制作历史,“金东锡艺”是我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区文旅局与区非遗协会通过非遗人才培养、创新非遗传承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等方式,为“金东锡艺”注入新的生机。
“文创产品锡罐设计阶段,我们积极对接非遗传承人,在他们的意见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创作。”区非遗协会相关负责人郑小杰说,“锡罐产品既有颜值又兼具实用性,一经面市便颇受欢迎,很多市民也是通过这件文创产品对‘金东锡艺’这项非遗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还有不少年轻人,对这项非遗产生了兴趣,有利于壮大非遗传承人的队伍。”据介绍,我区开发文创产品一直坚持以文化为核、以创意为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流行元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充分结合,把艺术创造力和区域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打造颜值与内涵并存的差异化、个性化文创精品,推动更多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金东文化产业软实力。
盘纸便是其中之一。盘纸,是一门古老的指尖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江浙一代。经过细致的卷、捏、揉、搓等手法,将常见的纸张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小部件,组合成精致的立体工艺品。最近,盘纸正乘着“迎亚运”的东风,焕发出新的活力。7月初,“亚运FUN体验”网络潮评周活动在我区举行,数十名网络名人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深度体验亚运主题盘纸作品创作。现场,网络名人纷纷表示盘纸这项技艺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盘纸看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非常不容易,每一项非遗文化都要用心去学习才能做到更好地去传承”“通过亲手制作,让我对亚运吉祥物卡通形象的背后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最近我们创作的亚运主题盘纸销量都非常不错,很多家长会带孩子来购买,还有一些亚运场馆和地标性建筑盘纸也很受欢迎。”盘纸非遗传承人邵路杰说,他将现代工艺及元素与盘纸技艺相结合,将其制作成一件件别出心裁的文创伴手礼,让盘纸技艺在现代文创产业中绽放新的光彩。“盘纸虽小,却承载着推介区域特色文化、人文历史的重要功能,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优质文创产品买单,将文创产品当作容器,把文化印记带回家。”
据了解,我区文创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动态掌握大众消费习惯和消费喜好,深挖文化内涵,扩展推广渠道,以更强的创新力度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创意将金东“文化味”勾勒出来,进而打造出爆款文创产品,激发大众消费热情,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
区文旅局此前推出的“金东文旅”文创产品便是在设计期间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产品面市之前,区文旅局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了解受众需求,最终选定以帆布包作为文创载体,在此基础上,提取金华火腿、积道山、金华道情、木板年画等许多颇具金东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大胆地排列组合将其设计在帆布包中,让此款金东文创产品,不仅拥有观赏价值,也兼具功能性,成为许多市民出门必备的物品。
“如今文旅全面复苏,文创势必成为文旅消费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接下来,我们将会探索更多文创呈现形式,比如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等让文创产品‘潮起来’。”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文创产品消费场景不断拓宽,金东文创产品的形式将尝试现实与虚拟多种形态,在丰富呈现形式的同时充分利用非遗等旅游文化资源,让更多专业过硬的设计师、策展人等文化人士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过程中,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实在需求和潜在需求,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记者 俞鸽 方柯)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