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城与乡的关系贯穿历史,在时代中发展,于变革中重塑,不断翻开崭新篇章。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20年后,行走在金东,城与乡从“遥遥相望”变为“双向奔赴”,走出了一条熠熠生辉的融合之路。
环境变美
打造“美美与共”新画卷
优美的环境,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形象和品质,也是衡量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绿树村边合,碧水映农家。在很多人眼里,金东的村落,宛如一个个公园,屋舍林立、干净整洁、绿意盎然、流水潺潺,村民们生活其间,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然而然地把保护美丽环境作为己任。
塘雅镇下吴村,被誉为奇石文化村,村路上看不到一丝垃圾和杂物,溪水干净透亮,随手一拍就是风景。村民方香说:“村庄环境好了,亲朋好友来做客,我们都有面子。大伙绕着村庄散步时,看见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
从一个普通乡村蜕变为AAA级旅游村落景区,下吴村从生态环境卫生抓起,村书记领着党员干部带头下河打捞清理垃圾,就这样一点一点把芗溪里的垃圾和淤泥清干净。环境变美,带来的是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村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兴业态入驻,让村庄焕发新生。
改变的不只是村庄。曾经臭气熏天的源东养猪场,如今变成花团锦簇、蔬果飘香的世外桃源;曾经鲜有人问津的施光南、艾青等名人故居,通过保护和开发,得以珍惜保存……自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不忘嘱托、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五美”为目标,擦亮百姓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
2013 年,金东区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并连续 8 年夺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18 年,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区;2019 年,被列入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先行区。到 2022年底,全区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53个、精品村34个、特色精品村5个,省级“最美庭院”获评数全省第一,打造出了各美其美、全域美丽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配套完善
“多元融合”共发展
点滴小事中有民生冷暖,有百姓忧乐,也有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打开方式”。
“家门口没多远就是孩子的学校,边上还有大型商场、公园。平常想办事情到办事处上的公共服务中心就能办成,特别方便。”家住鞋塘办事处支家村的张鑫说。回望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张鑫感慨万千,无论是医疗、教育资源还是基础配套设施,城乡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城里有的文明与便利,自己身边也有。
翻开金东区美丽城镇的篇章,可以看到金东依托差异定位,下大力气进行组团提档:孝顺镇、傅村镇、鞋塘办事处以“科创+人文”为主线,打造“都市节点型”城镇;曹宅镇、塘雅镇、澧浦镇、源东乡、赤松镇以“旅游+农业”为主线,打造“文旅特色型”城镇;江东镇、岭下镇以“城市+工业”为主线,打造“工业特色型”城镇。据悉,仅2021 年金东就安排了美丽城镇项目168个,投资额超93亿元,其中完成 50 公里城镇道路建设、60 公里路灯安装、新增车位2000个、新改建公交停靠站50个;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新改建康养项目9个、引进民营医院2家、打造智慧医院2家;新建邻里中心 2 个、智慧安防小区50个、多功能运动场和百姓健身房 15 个等一批高品质民生配套项目,助力城镇配套逐步完善。通过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在件件实事中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在点点滴滴中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城乡之美,没有千篇一律,而是千姿百态。从“点”上美,到“线”上美,最终迈向“面”上的美美与共,金东正着力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形成推动城乡更好更快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
融合发展
“扩中提低”致富路
城乡融合发展,最终旨归是“人”。广大群众如何真正成为最大受益者?具体的规划会给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是否真正“融”好了?20年来,金东不断探索创新,把乡村产业变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写好惠民富民的这篇“大文章”。
盛夏的金东,晚风徐徐,惹人陶醉。走进赤松镇北山口村,这里依山傍水,农居错落有致,玉泉溪绕村而过。古朴的水车、美丽的公园、匠心的景观小品,形成了该村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北山口村有着600多年的佛手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佛手之乡”。20年前,村庄里房屋破旧、道路泥泞,村民生活质量低下;佛手产销不平衡,佛手成熟时,种植户都是在路边摆摊、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吆喝,一年辛苦到头,收入却寥寥无几。
“我们这里距离主城区9公里,背靠北山脚,山好、水好、空气好。这些年,我们一方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把村庄环境打造好,另一方面通过拓宽经营方式,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村党支部书记叶静忠说。如今,北山口村依托“金佛手”特色农业,使佛手产业从单纯的盆景、果实销售向精深加工、文化创意、休闲观光拓展,果农低小散的种植方式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转型,去年村集体年收入超12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6万元。“现在村民日子过的不比城里差,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作为省级未来乡村的北山口村立足产业特色,深挖乡村“活性造血”功能,已然成为我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区高质量打造“希望田野”“红领智造”两条共富示范带,在全市率先有效实现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势。11个党建联建片区携手奔富、13个强村公司引领带富、138个助村帮帮团结对助富、148个经济薄弱村抱团共富、591家两新组织施策帮富,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17%,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同比增加74%、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面对新征程,金东将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扎实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全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统筹、集约高效、互促共进,全力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金东样板。
(记者 徐盼 陈阵)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