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澧浦老街向东行两三里,可见坐落于三面青山中的美丽村落——澧浦镇浣纱塘村。远山如黛、波平如镜的风景,浣衣务农、行走闲坐的村民,微风徐徐,恬静怡人。
浣纱塘村的起源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范蠡助吴王立国后,带着美女西施离开皇宫,悄悄隐居至西施的家乡诸暨。吴王不舍名将,不断派人请范蠡回朝治理国政,范蠡与西施不得不躲避迁居。范蠡夫妇迁居至义乌佛堂时,西施在神庙中梦见一白须老者言:往西南行50里处有7座小山、7口池塘,意为“7星7宝”,由女娲补天的碎石散落而成,能躲避吴王纠缠。范蠡夫妇在老者的指引下早早动身寻此安身之所,果然在西南50里处得见山色秀丽、清净雅致的宜居地。从此,范蠡夫妇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多年后,范蠡的部将孙存追随范蠡夫妇,携家人于此处建村立寨、繁衍子孙。因该地水系发达,造起了以水为动力的椿麻车,在池塘边种麻、养蚕,村庄被叫做麻车塘村。由于西施早逝,未留下子嗣,村中多是孙存的后代,故以孙姓为主。至清朝末年,麻车塘村已发展成上百人的村落。
民国时期,村中出了个孙秀才,名叫孙乾清,他学成归来后研究村史,了解到范蠡夫妇的故事,想象着西施在塘中浣纱洗衣的美好景象,便将村名改为“浣纱塘村”,并沿用至今。
20世纪30年代前,浣纱塘村尚无学堂,村中的孩子要去隔壁的大村庄上学,耗时耗力且不安全。孙乾清见状,辞去杭州一中初中部的教师工作,回乡建学堂。然而,他在向村民发起众筹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世代务农的村民们对建学堂的热情不高,不愿意出钱。孙乾清走访全村后发现大家对于村祠堂的需求大,于是他借着造祠堂的名义,终于筹集到了村民的善款。就这样,一栋楼上祠堂、楼下学堂的建筑建成了,第一年便惠及村中孩子40多人。埋下一颗学习的种子,破土而出的是一批又一批文人学者,当年的学堂早已换了新貌,但尊师重教的民风刻在了每个浣纱塘人心中。
澧浦镇的许多村庄以种植苗木为生,浣纱塘村也不例外。浣纱塘村被称为“苗木水果专业村”,东边苗木、西边水果。村子的东边种着大片的香樟、罗汉松、红豆杉等苗木,田间地头可见村民们拿着工具修剪枝叶;村子的西边种着西瓜、葡萄、橘子、桃子……美好生活有盼头。孙民凡介绍,浣纱塘村地处半丘陵,山顶、山脚、山腰,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作物生长。而村里的7座小山、7口池塘,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和灌溉需求。因为良好的种植技术,村中的黄桃深受食客喜爱,不仅回头客多,还被选作黄桃罐头的供应地。
群山环绕、池塘清幽、溪水潺潺,这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在时代变迁中稳步向前……
(作者:卢晨夏/文 程方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