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3738429823N/2024-159068
曹宅镇
2024-11-15
主动公开
“昨晚忙到十一点,今天又大清早就起来了。”10月22日,在曹宅镇桥西村的金姐家庭农场内,鱼塘整齐排列,波光粼粼。农场主金展梅正在给鱼苗喂食,平静的水面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鱼苗聚集在饲料投喂机下,密密麻麻的小鱼苗像轻盈的“银燕”,纷纷跃出水面。
“鱼苗现在吃饱了,肚子都鼓起来了,很有活力,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金展梅说,“这些鱼料都是精心配制的,我们为不同的鱼种配置了专门的鱼料,并定时添加营养物质,预防疾病,确保鱼儿健康成长。”
金展梅和丈夫付设华一直从事鱼苗养殖,是当地最早的一批鱼苗孵化养殖户。从“看天吃饭”到“科学育苗”,作为深耕鱼苗养殖事业二十余年的“老人”,金展梅一家有着一套绿色生态“养殖经”。
“最重要的是水质。”金展梅对各类鱼苗的特点了如指掌,说起如何养育优良鱼种,她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在养殖过程中,鱼苗的生长情况直接关乎养殖收益的高低,水体环境则是影响鱼苗存活率的关键因素。轻微的水质污染可能会导致鱼苗抵抗力变差、摄食欲望减退等情况,严重的水体污染可能会直接造成鱼苗死亡。
由此,夫妻俩对水质格外关注。付设华和金展梅每天都会对池塘进行清污、检测等工作,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确保鱼苗能够拥有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我们不采用药物,有时会撒一点对人体和鱼苗都无害的生石灰进行病虫害预防,其实只要保证好水体环境,鱼苗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茁壮成长。”金展梅说。
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夫妻俩还在池塘建造了“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保护水域环境。“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对保护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黄磊介绍,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全面开展水产养殖业从传统到现代、从污染到“零排”的转型。“我们的尾水水质经过检测,都是达标没有危害的。只有保护好水源,我们的水产育苗产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付设华说。
夫妻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鱼苗大王”。家庭农场门前总是门庭若市,不少养殖户上门询问鱼苗养殖和水质处理问题,他们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把握不住的,他们便会前往养殖户的池塘进行现场指导。
据了解,金姐家庭农场一年可出货两批夏、冬鱼苗。鱼苗健康,品质上乘,销路是一点也不愁。这里养殖的草鱼、鳙鱼、鲫鱼和锦鲤等品种,因其品质优良而备受市场青睐,周围县(市、区)的销路源源不绝,鱼苗更是供应到了温州地区。如今,金姐家庭农场约有池塘面积60余亩,年产量达8.25万公斤,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