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政府部门 >> 区经信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 信息索引号:

    113307037289051608/2025-09270

  • 审核程序:

    单位审核公开

  •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2025-01-14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金华金义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 2025-01-14 11:41 信息来源: 区经信局 访问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区经信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港、廊、链”主战场,昂扬“敢”为人先、“干”字当头,“赶”超跨越的精气神,以平台、项目、产业“三大突破”为重点抓手,千方百计稳增长提质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全区打造增长极、建设新中心贡献力量。

第一部分:工作完成情况

一、打好“培育牌”,增强企业规模实力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突出“轻量化改造、复制式推广、实操型服务”,大力推广N+X数字化改造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学样仿样、智改数转。组织新立项市级两化融合项目26个,区级数字化改造企业38家,引导130余家企业初步上线数字化应用,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实施规模企业扶持工程,已完成年度升规入库培育企业150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模式建立培育库,筛选符合条件企业开展储能培育。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5家。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认定“隐形冠军”企业2家。

二、打好“升级牌”,迭代重点平台能级

加大“统”的力度,提高“干”的效率,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马不停蹄加快推进江岭智造区、胡思零碳产业园等制造业重点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园区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加快推进江岭智造区和胡思零碳产业园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目前江岭智造区、胡思零碳产业园等项目基础工程均已完工,为后续项目投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内培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支持企业厂房改造、引进新项目、扩大生产规模等,形成企业改造意愿示意图,指导企业开展总平面图、效果图、鸟瞰图和可研报告编制,谋划好改造方案,为下一步推进技术改造夯实基础。同时加大贸创区块连片整治力度,加大低效企业整治力度,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质效发展。

三、打好“集聚牌”,壮大重点产业链群

锚定全市产业发展赛道,谋划布局新区参赛产业链。在全市十条重点产业链中汲取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集成电路及信创、机器人产业四条重点赛道,以“一链一图一团队一基金一清单”模式引资源汇政策,加快产业聚链成群、聚群成势。其中,光伏行业实现规上产值同比增长156%;电动工具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41%。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区特色产业链。我区“3+3”产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21.8%,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向好向快的势头,有力拉动全区经济发展。

四、打好“服务牌”,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通过“涉企政策服务站”落实落细省“民营经济32条”和《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宣传解读及咨询等靠前服务,推动政策直达快享。用好“企呼我应”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题破困境,当好企业“娘家人”。根据省“民营经济32条”和《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梳理全区涉企服务事项,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企业增值化服务专窗。政策助力减轻企业负担。2024年参与制订《关于印发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围绕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强化工业用地供应服务保障、支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发展等方面依托“政策智配应用平台”抓好政策落地直达快享。

第二部分: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我局将持续以“平台、项目、产业”三大突破引领发展大突围、能级大跃升、实力大跨越,全力在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上争一流作示范。

一、推进特色产业集聚

以传统产业立身的同时,突破发展桎梏,放眼长远加快发展新产业。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金东特色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强化数字赋能,通过高水平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手段,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二、强化区块联动发展

围绕金义新区先进制造业平台扩容调整和产业链适配工作要求,加快科创智造区块、江岭智造区块、贸创区块、胡思零碳产业园开发建设。实施亿元楼宇培育工程,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深化低效工业企业整治,加大内培力度,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

扩面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诊断分析,加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力度。加大难题化解力度。常态化开展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大化解行动,确保问题质量和解决闭环,竭力疏通企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推进“十链百场万企”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活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三支队伍”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