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政府部门 >> 区发改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 信息索引号:

    11330703734490491D/2025-09338

  • 审核程序:

    单位审核公开

  •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2025-01-23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区发改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 2025-01-23 15:45 信息来源: 区发改局 访问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金东区发改局聚焦区委区政府打造增长极 建设新中心战略定位,锚定干好一三五、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任务,以平台、项目、产业三大突破为突破性抓手,主动作为、砥砺奋进,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力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特色亮点工作

(一)统筹重研判,全力当好经济发展参谋助手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完善日跟踪、周监测、月调度、季研判工作机制,围绕GDP核算、“21+2”“5+2”等指标体系,紧扣全年目标任务,定期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及时预警监测通报。前三季度,金东区GDP高开稳走态势,增速6.9%,全市第2、全省15,全年力争攻坚至7%左右,排名保持全市前3工业继续高位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6%,全市1服务业回升向好增加值增长6.3%,全市第31-12月完成固投约306亿元,增速12%

二是积极推进“310”工作。深入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前三季度21“310”晾晒指标中,12项指标排名全市前3。数字经济成效显现,创新实力不断跃升。1-10月,五大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全市第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协同高效执法率达97.38%,全市第3;开放能级进一步提升,出口增速达9.7%

三是整合政策资源围绕8个领域4大要素,牵头制定《金东区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区“8+4”政策)全年共争取省级“8+4”政策资金3.5亿元,安排区级资金10.70亿元,支出11.2亿元;保障用能4.98万吨标准煤,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133亩,用地指标获取再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市第1全年新增在职高层次人才数14人,全市第1

(二)抓项目促投资,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项目推进力度。坚持项目为王,始终保持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的执着和定力,三大突破专项行动工作例会为载体,围绕12千项万亿项目149个区重点项目及55个政府投资项目,咬定目标抓落实、事不过夜抓落实1-12千项万亿项目完成投资115.86亿元,投资完成率158.50% (核减前),4个新建项目已全部开工。

二是加大项目要素争取最大程度发挥专项债、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集成效应,深入研究支持领域,全力争取要素资源。2024年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要素71.11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4.0339亿元,其中两重资金2.1895亿元,两新资金1.8444亿元5269.38万元省级资金未下达);争取增发国债资金4.6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1.176亿元,专项债券资金61.23亿元。鼎宇、旭瑞、嘉化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获土地指标奖励809.66亩,全市第1

三是加快项目审批速度。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通过容缺审批服务、联合竣工验收、数字赋能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1-12月通过投资在线3.0平台完成项目立项等办件量2834件,同比增长264.7%,前三季度平台运行情况在全省综合排名第4。容缺审批丽讯光电、隆越医疗等46个项目,投资251亿元,项目拿地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41天。通过联合验收方式19个项目办理竣工,实现所有事项半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谋平台育产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信创产业平台提质增效1-11月,信创万亩千亿平台工业总产值61.3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38.2亿元,新引进产业项目23个,标志性项目1个,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人。浙大金华研究院建成工业级存储芯片测试平台等4大实验室国家级信创产才融合集聚区实体化运营。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信创产业发展专场8个信创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达139亿元。

二是产业飞地共建共享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断巩固金义新区-磐安产业飞地建设成果。飞地内新能源及其上下游全产业链起势成势,龙头企业润马光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20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52.06%产值达51.13亿元。飞地自运营以来累计带动磐安县就业2000余人、增收近1亿元。产业飞地建设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全市唯一。

三是服务业发展多平台发力。牵头开展周通报、月例会、季复盘“1项制度建立小升规、领军企业“2个培育库,实施业态创新优化、平台能级提升、项目招大引强、企业固本强基“4个工程,今年共申报服务业领军企业2家,小升规企业24家。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综保区、自贸区叠加效应,推动更多外向型企业集聚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内市场主体突破2万家,从业人员数新增超1500人。自贸区新增企业1922家,同比增长166.2%金义综保区招引贸易物流企业23家,推进保税分装、保税维修、有色金属保税交割等11个重点项目,完成大宗商品进口货值超10亿元。

(四)提效能促转型,全力筑牢绿色发展基底

是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及企业厂房、居民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全年新增光伏装机并网容量19.08万千瓦,全市第3,完成年度目标272.57%,全市第2。全省最大地面电站源东乡风凌6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投资约7亿元,预计到年底完成投资10亿元,该项目列入2025年省能源绿保稳重大项目2025计划投资10亿元。

是推进节能降碳。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加大低效工业企业整治力度,2全年腾出用能空间3.13万吨标准煤,完成率104.38%用好用足可再生能源等抵扣政策,督促引导纺织、造纸等高耗能企业购买绿证绿电,目前累计完成绿证购买和消纳47.4万张

三是加快公共充电桩建设。按照快、省、要求,抓公共充电桩建设被列入全省民生实事的政策窗口期,充分发挥国资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作用,创新充电场景,打造充电基础设施创新样板。全年新建公共充电桩576根(把,全市第3,完成率147.69%,实现全域全覆盖。

(五)强改革优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修复一件事,指导企业信用修复600余条。联合多部门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积极引导辖区内89家高频失信企业及时修复失信记录。建立企业合规分级分类监管和免检少检机制,将企业按风险等级划分并动态调整。为各单位评奖评优、资金补助、人员录用等事项查询企业信用信息365家次,个人社会信用信息490余人次。

二是常态化与民企开展沟通对接。建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综合协调与指导;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走访调研,切实解决企业困难。牵头开展座谈25次,涉及企业392家;开展调研98次,涉及企业279家;收集问题350项,解决350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3个,其中金东区社会福利中心和浙江龙芯智慧产业园已推介成功。

三是加速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为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快速构建“1个机制、2个专班、1批走访调研团队“1+2+1”融资协调工作体系。11月中旬完成走访企业全量清单摸底,筛选出5.4万家市场主体。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同步开展走访工作。截至年末,已走访25129家次,1475家企业融资需求入推荐清单,其中授信1471家,放贷1470家。

(六)抓共富惠民生,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本

一是逐步缩小三大差距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99元,增速6.5%,全市第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30元,增速6%,全市第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2377元,增速7.1%,全市第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17,全市第1

是推进民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七优享重大项目建设,1-12月公共服务七优享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67亿元、投资完成率为253.46%,连续6个月排名全市第1。金华市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后项污水总管改建工程 等3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平急两用项目。

是共富带建设稳步推进。依托金华山、双尖山丰富资源,以线带点促面打造共富两带,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八仙积道共富带获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百余次截至目前,总体客流量达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450个,带动沿线村民增收1.5亿元。截至11月底,仙佛诗歌共富带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87%。正式运营后预计可带动片区增收超1亿元,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二、2025年重点工作思路和重大项目谋划情况

2025年,区发改局紧紧围绕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重大任务,锚定全市“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及我区打造增长极建设新中心奋斗目标,扎实谋划明年乃至十五五时期工作思路,更好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动经济稳进向好

一是进一步加强经济分析调度。锚定三大突破主攻方向,围绕三大产业、三大需求强化经济领域监测分析;聚焦GDP核算指标,定期分析加强研判,动态调整攻坚目标,明确对策举措,形成分析报告由区领导牵头,每季度召集主要经济部门会商指标攻坚调度,紧扣攻坚点、关键环节,短平快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攻坚经济体量小、发展动能单一、政策依赖性大等痛点难点

二是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全力承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延续一批在实行效能较好的政策,确保投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围绕财政、货币、就业、价格、产业、投资、消费等领域经济政策和法制、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非经济性政策,研究制定我区政策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

三是高质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基本思路》基础上,细化研究十五五期间指标目标、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等内容,完善《纲要》。围绕全市发展要求与全区发展实际,聚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有效投资、能源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制定专项规划。全力争取铁路枢纽扩容改造-金义北广场配套工程、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级十五五规划盘子,为下一步争取要素资源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二)大干快上,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聚焦项目储备、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全生命周期,谋细谋实三张清单

一是指标清单。2025年实施有效投资放量行动,抓实零跑、润马二期、开创锂电电动工具等重大产业项目,围绕金义站南广场、金漪湖未来科技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关键专项债、特别国债项目,紧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甬金高速拓宽金东段、金华铁路枢纽扩容等市级项目,强化部门和乡镇抓投资意识,迭代升级定期调度、督帮一体、晾晒比拼工作机制,力争实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争取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结构性指标明显增长 。

二是资金清单。充分发挥区政策承接要素争取工作专班力量,抢抓要素争取,认真研究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中央政策最新支持方向,加大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加大对上沟通力度,确保项目谋划与上级资金投向保持一致,超前储备一批更优质、更成熟的项目。2025年拟争取专项债资金50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96亿元以上,中央预算内资金1.8亿元以上,资金争取总量持续提升。

三是项目清单。实行重大项目一库一计划一办法,高标准推进、高质量管理。将年度投资计划与当前任务目标紧密结合,锚定时间节点,突出提速、突出落实、突出成效,超额完成既定目标。2025年申报千项万亿项目13个,总投资377.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1亿元;申报亿元以上项目104个,总投资123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3.6亿元;拟储备专项债项目67个,当年资金需求169.57亿元;中央预算内项目37个,当年资金需求50.39亿元;特别国债项目71个,当年资金需求96.52亿元,其中两重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41个,当年资金需求88.29亿元,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30个,当年资金需求8.22亿元。

(三)聚链成势,赋能产业能级提升

一是聚焦产业升级。争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企业培育和省级试点,争取培育优质企业3家以上、创建省级试点企业1家以上。推动农业+物流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鑫农业等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冷藏仓储设施建设借助金义综保区、华东国际联运港、自贸区等特色平台,持续推进以货易货、大宗商品交易、第六港区等制度创新,打造可复制的对外贸易金东模板;继续推进菜鸟金谷、顺丰丰泰等总部基地建设,形成物流特色产业集聚。

二是聚焦要素赋能。深度融入现代服务业强区建设、大项目好项目招引、外贸稳进提质、企业上市等重点领域,推动资金链向产业链延伸,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聚焦“4+2+X”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引育一批高精尖缺、顶尖人才、科技引领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5%以上。

三是聚焦品质生活。围绕供给侧打造新业态,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加大政策、人才、技术等支持力度,不断培育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围绕需求侧引领新消费,要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为契机,聚焦汽车换、家电换、家装厨卫焕新,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四)双碳引领,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抓好新能源项目谋划目前已有2个项目列入2025年全市能源重大项目储备库,计划投资11亿元。同时正积极谋划综合供能服务站项目、嘉化氢能二期、润马钙钛矿电池研发平台、畔星氢燃料电池测试基地项目等能源项目

抓好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进分布式光伏、公共充电桩、储能等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5万千瓦;新增公共充电桩266根,打造一批光储充放一体化示范场景

抓好能耗双控攻坚行动。严把项目能耗准入关,落实技改项目能耗减量、单耗下降要求,优先保障优质项目用能需求。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能耗单列,可再生能源抵扣能耗总量,缓解能耗双控严峻形势

(五)改革先行,全力打造创新示范成果

一是聚焦深化民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探索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聚焦迭代项目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迭代审批制度,优化项目增值化服务,让以效率为核心的最优营商环境成为新区最大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创新深化企业投资工业项目工程审批服务模式,拓展增值服务,推动实现竣工即发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促进项目早投产快见效。

三是聚焦信用体系建设改革创新。创新信用监管模式,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主体的精准监管、动态监管和协同监管。探索信用服务市场化改革,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用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创新和应用。

(六)聚焦民生,持续擦亮金东共富标识

一是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协同水平顺应市级步调,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逐步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及居住证互认互通。迭代升级浙里新市民平台应用,持续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增收渠道,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推动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共进,加快域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加强特大镇与市区联系,共享市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二是着力缩小三大差距实施富农增收行动,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提档升级打造五大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具有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直播销售等功能的农事服务中心,带动产业上中下游全链条发展,加快摆脱卖原料”“卖初级农产品的被动局面,为省域共富先行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创富金东模式。

三是加快共富带建设。统筹部门协同作战,加强村庄规划、项目用地指标、项目施工环节沟通协调,为项目顺利完工、顺利运营提供更好保障结合共富带各区块功能布局,调整具化运营方案细节,为各子项目创造深度链接。将生态观光、研学教育、本土文化、特色农业、运动康养等优质资源连线成片,真正实现文旅项目和农业项目间的流量带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