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五届五次、六次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奋力推进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打造增长极,建设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一、2024年工作总结
就业形势整体平稳。组织开展招聘会102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102人,近三年城镇新就业人数44406人,全力支持缺工企业稳岗扩岗,累计兑现“开门红”惠企稳岗政策资金38.615万元。推广“1+3+N(n)”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形式,承办2024年全省人社系统返乡入乡合作创业现场会。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9130元,排名全市第1。人才工作成效明显。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连续5年引进大学生突破万人,2024年引进大学生14137人,增长16.6%,博士30人,在站博士后11人,博士后优秀站数3家,列全市第1。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浙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省级园汇报获评估专家认可,园区产值11.3亿元,增长20.1%,全年新增人力资源机构30家,“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指数”全年排名全省前20,上半年排名全省第1。提质升级根治欠薪工作体系。三季度安薪指数96.944,从2023年全省90名上升至46名;平台线索总量10830条,2023年线索总量为6886条,同比增长57.28%,排名全市第4,全省第17。提升劳动仲裁案件质效。共计受理劳动纠纷案件948件,同比增长25.7%,案件量全市第3;调解成功率95.37%,仲裁结案率97.62%,仲裁终结率93.3%。养老保险提质扩面成效明显。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老口径)97.55%,综合指数96.48,全市第1;城乡居保参保人数8.9万人,缴费水平86.05%,全市第4。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目前全区新增技能人才3811人,高技能人才2556人,其中数字高技能338人,有技能等级认定企业63家,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876人次,职业技能培训6799人次。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前三季度“非营”增速3.8%,排名全市第2,其中样本单位增速1.8%,全市第1,率先出台了编外分类分级管理条例,规范编外日常管理。信息工作成效明显。2024年人社工作在市级以上媒体或政务信息刊登33篇,排名全区第4,厅级领导批示2篇。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打造“乐业金东”品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目标: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点建设,围绕就业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等六大核心功能,布局完善“1+2+X”(1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2个零工市场+X个公共就业服务点、零工驿站)的全域覆盖式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多样化举措,确保我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举措清单:1.聚焦重点群体,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工作,贯彻“1131”帮扶机制和“零社有援”帮扶互助模式,保障重点群体动态实时掌握,实现重点群体帮扶率动态维持100%,帮扶就业率达到90%以上;2.聚焦返乡创业,立足金东区乡村特色产业共富示范带战略布局,大力推广“1+3+N(n)”返乡入乡合作创业组织形式,打造乡村合作创业帮共体,开展分级分类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300人次以上;3.聚焦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2025年打造公共就业服务站点50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业务能力提升培训6次以上。
(二)实施“才聚金东”行动,建设人力资源大市场
目标:将浙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成省级综合性人力资源产业园,全年产值超过20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全年培育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超1100名,引进大学生超13000人。
举措清单:1.建设人力资源大市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机构“云店”,建设企业“用才宝”,深入链接浙江人才网,积极建设数字园区。2.推进产业园专项债项目。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机遇,谋划申报人力资源产业园专项债项目,按照国家级产业园标准建设产业园新园区,提升硬件和服务设施水平。3.加强大学生人才引育。组织大型综合招聘会不少于10场,特色专场招聘会不少于50场;优化人才政策,及时兑现大学生人才住房、生活补贴等政策;提供创业等全方位人才服务。4.实施“专技人才关爱工程”。开展专技人才“创新工程师”直评、高技能人才转评工作;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活动,加快培育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申报“青年拔尖创业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
(三)实施“安薪金东”行动,推动实现两个“30”目标
目标:力争国平台线索量实现负增长,欠薪线索总量退出全省前30,“安薪指数”考核进入全省前30。
举措清单:1.工程领域抓源头治理。探索重点工程项目实名制考勤改革,依托公安大数据资源改造提升现有考勤设备,完善实名制通道验证机制,实现全过程摄录、全时段留痕、全链条用工管理,深化“安薪工作站”双查双验功能,压实人工费拨付责任;2.非工程领域抓基础提升。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小微企业政策宣传、执法检查和用工培训,进一步规范小微企业劳动用工;3.全域全程抓线索控量。迭代升级“欠薪化解直通车”机制,全覆盖发放“直通车卡片”,进一步提升非工程领域线索吸附率。
(四)实施“优保金东”行动,构建共富大社保体系
目标: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完成省级、市级扩面任务。
举措清单:1.建强社保体系,稳步提档缴费。做好数据比对工作,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提质扩面工作查缺补漏,落实城乡居保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标准调整政策,调整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步提升城乡居保养老保障水平。2.优化社保服务,强化参保扩面。重点做好四上企业的参保扩面宣传动员工作,将参保率低于全市企业参保平均水平以及养老工伤参保人数差异大于50%的企业作为扩面重点,全面夯实社保缴费基数。3.打造“工伤预防”金东品牌。开展“三色预警”和专项治理行动,对工伤高发的企业进行预警,普及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知识,预计2025年新增工伤保险参保6000人,工伤事故发生率、工伤支缴率实现双降低。
(五)实施“技能金东”行动,建设县域技能型社会
目标:打造12家具有代表性的零工驿站技能培训网点,每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推动就业人员300人次以上。
举措清单:1.实施“技能型企业”培育行动。围绕“3+3”重点产业开展技能工作,提高产业结合度。加强宣传指导、政策扶持,支持企业自主技能人才认定工作。围绕特定工种组织技能大赛,指导开展社会组织评价。2.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在零工市场、就业社区的基础上,建设零工驿站技能培训网点,做到乡镇街道全覆盖,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就业。3.实施“技能乡村”行动。实施“技能+家政服务”、“技能+重点帮扶”、“技能+产业振兴”培育计划,建成5个技能示范村,以技提薪,精准帮扶,结合产业,促进共同富裕。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