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金东分局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市局党组的决策部署,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坚定扛起“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引领区”新区担当,全力以赴做好上级交办的各项难点、堵点工作,坚定推动金东生态环境质量“滚石上山”,力争各项指标“走稳向好”。
一、2024年重点工作进展
(一)围绕主业、加压实干,环境质量克难求进。大气环境方面。截至11月19日,金东区PM2.5浓度为28.1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市第9,同比下降6%,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3,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2%,排名全市第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变化幅度排名全市第6。高度重视蓝天保卫工作,印发《金东区2024年空气质量改善攻坚行动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形成治气合力。加强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与国控站点污染应对“一点一策”的有机融合,迭代升级了应对手册2.0版,进一步夯实站长负责制,加压提速推进污染源清理整顿和治理提升工作。全面完成省级下达任务,持续推动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源头替换、工业炉窑、老旧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大气污染重点治理工程。完成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替代15家,低效设施升级改造22家;纳入活性炭集中再生公共服务体系150家;申报AB级绩效评价企业3家;淘汰非道机械222台、2吨以下生物质锅炉12台,改造低氮燃气锅炉5台。迭代优化秸秆禁烧长效监管机制,站点重点区域落实专人早晚蹲守制度,截至当前月均火点数下降44.6%。水环境方面。东关桥、洪坞桥2个国控断面和重要水体水质考核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保持平稳,两个国控断面总氮浓度分别下降10.20%、26.79%;地下水国考点位(东湄小学)水质监测结果基本处于Ⅲ类。省控以上交接断面和重点水体未出现汛期污染严重超标。召开水域治理专题会议4次,常态化开展水环境基础设施、农村水体等水质情况实地督导。推动江岭高新园区江东区块污水零直排创建,指导岭下工业园区雨污管网改造提升,累计排查管网超180公里,发现污水管网错接漏接、雨污混流等问题527处,均已制定整改方案,同步实行销号整改。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召开整治推进会,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共计完成排查岸线长度387.9公里,排查出各类排口2014个。土壤固废环境方面。完成4415亩受污染耕地“源解析”污染源管控与成效评估方案的制定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8块用地性质变更为“一住二公”地块土壤状况调查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完成全区工业固废排查整治问题点位50个,并全面完成整改。指导创建无废细胞14家,建成3家,其他无废细胞创建序时推进。推广工业固废电子联单使用,污泥企业使用率达100%。成功在金华麦磨滩文化产业园举办了金东区2024年5.22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和6.5环境日相关活动。
(二)标本兼治、多措并举,迎检整改高效有力。高度重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率先成立区级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专班,实现实体化集中办公,拍摄警示片2期,累计排查问题点位83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342个,下发督办单18份。迎检期间,精准做好综合协调、资料调阅、信访交办、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是历轮央督中力度最大、落实最快、效果最好的一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肯定。本轮央督共交办金东区信访件74件(其中重点件5件),已办结64件(含重点件5件),剩余10件处于序时整改阶段;完成48件(含4件重点件)信访区级销号工作。针对生态环境部统筹强化监督迎检工作,高效高质全域开展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排查整治,反馈的4个问题均做到即查即改,并开展举一反三等工作。
(三)强化监管、防范风险,环境底线坚实牢固。高质量开展“零点行动”“绿剑2024”等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524人次,检查企业1312家次,发现各类问题477个,完成整改452个,查封关停取缔低小散作坊98家。央督期间,圆满完成央督信访件涉及企业违法行为查处。截至目前,共立案66件(因政策改变,撤销立案17件),已行政处罚34件(其中涉气13件,占总数38.23%),处罚额153.3971万元,不予处罚4件,帮助企业减少负担23万余元,移送涉刑案件2件,移送拘留案件2件,移送一般行政案件1件,立案数、罚款数已分别超过去年同期的378%,59%,人均办案数全市第1,远超2023年同期水平。开展信访联查联访等行动,处理信访件173件,同比下降15.2%,下降幅度全市前列。
(四)审批增效、服务提质,营商环境蒸蒸日上。落实环评审批集成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建立重大项目环评跟踪制度,服务“千项万亿”重大项目14个,完成率为100%。强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环评降级改革,备案项目需明确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产污环节、排放标准、污染治理等内容便于今后监管和执法。高效、高质量完成百亿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润马光能、鼎宇新能源汽车环评审批、“两证合一”服务工作,助力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受理并办结环评审批项目34个,“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项目35个,“打捆审批”项目2个,“二证合一”项目3个,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40个。强化排污许可发放监管,全区共审核发放排污许可证117个并开展质量复核;摸排应纳入工业噪声排污单位98家,完成信息填报92家。
二、存在的问题短板
(一)环境质量提升仍有压力。我区空气质量高位承压,持续改善难度明显加剧。截至当前,我区PM2.5浓度为28.1微克每立方米,比年度目标高1.2微克。完成年度目标存在较大压力,形势不容乐观。
(二)大气结构性治理仍有压力。一是我区“低小散”产业结构特征明显。根据排污许可库,我区现有塑料制品企业606家,包装印刷企业96家,“两镇一办”区域该两类低小散企业尤其多,产业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废气治理措施落后,有的甚至未开启或没有废气收集处理设施。二是我区处于生产状态的砖瓦企业还有5家,且均位于监测站点的上风向。由于行业排放标准低、腾退政策补贴资金短缺等因素,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短期无法完成,对治气影响较大。三是建筑施工扬尘影响。我区目前正处于大开发阶段,施工工地170多个,部分在建工地未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十达标”,容易对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三)环保设施落后的衍生问题较多。虽然近几年我们新建和扩容了一批项目,但仍然难以满足新区发展衍生的新需求。因环保基础设施滞后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引发督察暗访和信访举报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城市黑臭水体检查期间,孝顺溪流域雨污管网整治不彻底,排口晴天排放污水。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改善。水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加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加大河道和黑臭水体巡查力度,强化对排污口排污情况的实时监管,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监管体系。持续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对前期污水零直排工作查漏补缺,巩固创建成果。重新启动江岭工业污水处理厂选址规划工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努力扭转当前被动局面。争取区级成立治气协同专班,负责统筹、实施、落实年度治气目标任务。深化治气领域跨部门协同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反应速度,做到“凡预警、必应对”。推进全区“六大行业”整治工作,重点对塑料制品、包装印刷行业进行整治,坚决取缔低小散企业,遏制义乌的低小散大批量流入金东区域。严把涉气项目准入关,对新增涉气项目,从严审查废气治理工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从源头上管控大气排放。推动烧结砖行业淘汰整合政策出台将金东现有6家砖瓦企业整合至1-2家,全面提升废气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源解析”,形成污染源全口径清单。督促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隐患排查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报告。开展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一批重点地块污染修复和管控,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深化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切实做好地下水国考点位(东湄小学)重新选点建设工作。固废处置工作,持续开展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塑料污染等专项检查;加快提升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处置体系建设,规范危险废物小微收运体系管理。加快“无废城市”创建进度,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形成一批“三废”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完成市无废办下达的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全区“无废城市”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
(二)注重督察成果转化,夯实重点问题整治成效。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当前重大政治责任,扎实推动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反馈我区的11项整改任务和3项重点问题举一反三,压紧压实整改责任,以点带面化解各类难点堵点,全力提升央督整改销号质量。常态化开展74件交办信访件回头看工作。对已完成整改的信访件,要加强核查,确保承诺的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对目前尚未完成整改的信访件,建立问题清单,加强闭环管理,全程跟踪把控整改质量,确保相关问题彻整彻改。加快推进强化监督反馈问题和黑臭水体暗访检查问题整改,完善申诉材料,加强沟通汇报,争取问题不纳入黑臭水体名单,力争不扣分或少扣分。常态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不断优化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查漏补缺机制,出台完善区级层面制砂、汽修、印刷等行业管理规范,做到“整改一个问题、防范一类问题”。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紧扣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有序、深入开展“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和“双随机”执法检查,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重点关注涉危险废物、第三方弄虚作假等案件。加强企业环保设施安全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印染企业、污水处理厂、重点风险源企业、涉RTO企业的检查力度,一般风险源企业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一次全区生态环境应急拉练、演练,提升全区生态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环境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分析研判,强化矛盾化解,结合信访工作,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全年办理有奖举报6件以上。
(四)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提升环保服务经济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多评合一”“打捆审批”等环境准入制度改革,全力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排污权保障工作,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压缩环评时限,助力项目尽快落地。严把“两高”项目准入,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红线等要求,严守生态环境底线。规范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探索实施“一企一策”告知制度,坚决破除“一刀切”。开展辐射行业专项检查,确保隐患排查全覆盖。健全排污许可制度,强化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对疑似“无证排污”违法行为及时移交执法队查处。
(五)突出生态共富导向,助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加快推进“浙中明珠·金义启航”金东区(东片)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落地,再争取仙佛诗歌共富带(EOD)项目入库。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效益,推动实施针对东片流域内小区(含村庄)、公建单位、工业厂房等管网改造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生态修复、生态驳岸及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改善孝顺溪河道水环境质量,维持金东东片水环境功能,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以EOD重大项目“一子落”带动高质量发展“满盘活”,加快培育金华科技城(金漪湖区块)形成更多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