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一家企业如果遇到招投标、贷款融资等需求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材料——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用于证明这家企业的信用情况。可是这个证明开起来可不容易,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操作几个月,开出来的证明摞起来有时候能有半个人这么高。这就导致企业喊累,政府喊苦,这样的困局该如何破?
“信用代证”作为一种创新的信用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尝试用专项信用报告来替代这一大摞证明。如今,这项改革将要迎来“收官大考”。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9月底,“信用代证”工作在全国推行。“信用代证”是如何用一份专项信用报告“装下”全部企业信用记录的?记者近日走进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和“信用中国”网站后台,探究“信用代证”背后的改革历程。
证明围城:改革前的困局
记者:我现在是在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这个大厅一共有三个办事窗口,每个工作人员对面和办事人员的对面都有一个显示屏,双方可以同步看到办理的进展和信息。企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大厅或者在手机上操作,都可以快速办理上海市的“专用信用报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项信用报告”。以前,企业需要跑多个部门开具几十张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如今,只需要在这一处提交资料,就可以秒出信用报告了。
上海合合信息市场部工作人员贾其真说:“在公司刚开始上市申报的时候就需要用到专用信用报告,也就是当时所称的无违法记录证明,就派了几个人同时去不同的部门办理材料,需要到监管、消防、税务、环保等十几个部门去办理,一共跑了几个月的时间。”
贾其真所说的状况正是2023年以前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局”。那时一家企业上市或投标,动辄需要二三十种“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对应同等数量的政府部门。这让企业负责人十分困扰,最怕漏了某个章,一切重来。
不仅如此,更棘手的是标准混乱、证明名称不统一、效力存疑,甚至出现部门间“打架”,比如A部门认可的证明,B部门拒不接收。这让一些业内人士感慨:“那时候,数据烟囱林立,跨部门共享如隔山海。”
这场“信用代证”的改革始于自救,并率先在地方破冰。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信用信息资源部主任王晓辉介绍,2017年,上海率先在文化执法、劳动监察等四个领域试点“N证合一”。
王晓辉表示:“当时我们平台出具企业版的信用报告,就发现开具的报告和信用报告比较像。所以当时食品、药品、文化等部门就率先探索能否在基础信用报告的基础上,再做一个专用版的信用报告,替代这几个部门开具的证明。”
上海浦东新区率先突围,2021年,为加速企业上市,区金融局集中开具报告,替代11个领域的单项证明。王晓辉介绍,2023年3月,上海将23个执法事项纳入替代范围;年底,41个领域实现全覆盖。
王晓辉说:“在2017年,是四个领域在推,发现这个效果不错,市政府就决定做些推广,扩大报告覆盖的领域。当时第一批大概是23个领域,到现在已经有41个领域。”
地方破冰:从“四证合一”到“一码通行”
可见,“信用代证”改革是一场企业与政府“双向奔赴”的改革,也是一项开始于“自下而上”的改革。在“自下而上”的尝试中,各地都有哪些新的探索?改革又该如何真正从企业需求入手,改到“刀刃上”?
记者:我和王晓辉主任面前的这块大屏幕,实时反映着上海全市办理专用信用报告的最新情况和数据变化。屏幕显示,仅一天时间,上海市办理信用报告就达到了108份。从应用场景上来看,金融场景的应用最多,超过了40%,紧随其后的是行政管理和商务场景。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多大量级的数据流通?又如何确保数据不出错?
企业在实际开具专项信用报告的时候发现,由于使用需求不同,并不是每一次都需要41个领域全部开具,有时候企业也不希望全部显示在41个领域的信用报告。为此,上海市创新推出了“定制化”“点单式”的专用信用报告。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企业可以自主选择证明事项的范围和时间范围,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差异化的需求也能够满足。有的是为了享受政府的政策,有的是为了企业上市,有的是为了政府评优、表彰,需要的内容不一样。企业可以根据所需要的一些事项来选择,时间节点可以根据不同要求来适应。”
裘文进认为,“信用代证”表面上是为企业减负,在根本上则是政府运行逻辑的重构。从考核企业变成服务企业的背后,是我国多年信用建设的成效和数据工作的飞速发展。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镇”的三级数据网络,打造了坚实的数据底座。王晓辉说,错误的数据会让信用报告成为废纸一张,因此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王晓辉表示:“按照数据‘谁产生谁负责’原则,明确数据部门对数据的安全性、全面性,包括真实性要负责。比如,这个数据从数据源部门推过来,由市信用平台进行归集。同时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校验,对数据在六个维度进行校验,确保数据准确、真实。”
当一纸报告承载起跨部门、跨地域的信任,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便有了新支点。不仅上海,从2021年起,全国各地的“信用代证”改革可谓百花齐放。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信用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吴丕达介绍,经过多年尝试,全国各地的“信用代证”工作已经从1.0版本更新迭代到了2.0版本。
吴丕达表示:“2021年,广东省率先推出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的信用代证政策文件,为全国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浙江省将适用范围从企业拓展到了个人和社会组织,覆盖了更多群体。北京市的特点是适用面广,不但涵盖了金融领域的上市融资,还涵盖了商务领域的招投标、产权交易,还有行政管理领域的优惠资金申请、评先评优等工作。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这项改革一推出,效果就立竿见影。”
国家攻坚:打通数据“任督二脉”
以广东省为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已累计出具近13万份信用报告。按照传统的开具证明时间的测算,已为企业累计节省了超过500万天。
2015年6月1日,“信用中国”网站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将各部委、各地方的信用数据进行了统一汇总。未来,该平台还将实现“一键办理”专项信用报告并互通互认。至此,可以说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攻坚的力量和决心。地方探索后的国家攻坚,又是如何打通数据的“任督二脉”的?
记者:在“信用中国”网站的大屏幕前,记者能看到实时运行的后台数据,既有数据交换的批次和数据总量,又有数据被调用的时间、调用方、调用的什么数据等。如果“信用中国”网站为各地、各部委的数据搭建了一条高速公路,建立了交换规则。这条高速公路是怎么建成的?这背后的运行逻辑又是什么?
“信用中国”网站负责人曹佳告诉记者,2015年网站上线时,还没有这套系统,当时各部委对于“何为信用信息”都莫衷一是。他和团队逐个部门做介绍推广,最终推动多部委达成统一认识,开始实现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
曹佳表示:“我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拜访,我作为技术的主要介绍负责人,由领导们主要介绍社会信用体系。我就介绍‘信用中国’网站是怎么建设的,怎么运行的,我们要归集哪些数据,通过什么途径,怎么给我们。印象中最早对接的几个部门,要跑十次八次。最早的几批数据,都是靠刻光盘的形式归集,效率比较低。”
转机来自基础设施的升级,也就是国家建成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作为总枢纽,横向联通46个部委,纵向对接32个省级平台,归集数据超过800亿条,形成了全国信用数据的共享交换体系,基本上解决了信用数据机制化、自动化的难题。曹佳打比方说,这就相当于在每个数据交换主体部门门口都放了一个交换数据的“快递柜”,系统可以自动在各个“快递柜”之间按照约定传送、交换数据。
曹佳表示:“他们把他们需要共享的数据放到这个‘包裹’的汇聚点,我们定期通过系统的机制把‘包裹’取回来。比如,一个部门要给8个部门共享数据,只要在机制上跟我们商量好,通过网络定制,数据就可以自动推到这8个部委的‘门口’,8个部委同时可以把他们的信息定向给他们需要的部门。这样,部门间信用信息的共享,通过我们统一的网络实现了集约化,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信用中国”网站公示的5亿多条数据在企业眼中是一条条信用记录,在抓取信息的机器眼中则是一条条代码。曹佳回忆,在数据统一归集之前,曾是一个“万码奔腾”的数据世界。举例来说,一个企业有自己的组织机构代码,在税务局有税务码等,这都是各部门为了开展业务自己为企业赋的码,可当这些数据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曹佳表示:“在部门开展信息共享的时候就出现问题,这些信息无法对应到企业名下。我们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几个码和我们的统一代码进行映射,把所有分散在部门的信息关联到统一的主体名下。开展信用报告的应用,开展统一信息的查询,这样我们的‘一码走天下’就逐步实现了。”
目前,我国构建了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现主体100%赋码转码。如今,“信用中国”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在2亿次左右,信用报告的日均下载量达到了20万份,这条“高速公路”不仅建起来了,还实实在在地用起来了。
十年磨一剑。“信用中国”走过这十年,也即将面临最终的“大考”。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表示,各地方于今年9月底前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吴丕达透露,到那时,“信用中国”网站将实现全国的报告互认和一站式查询。
吴丕达表示:“因为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跨地区经营,他们有出具各地无违法违规证明的需要,我们就要实现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区域或者哪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证明,我们都可以实现以当地的信用报告作为替代。”
后记
从前,企业为了一纸证明,跑断腿、盖满章,陷入“公章马拉松”;如今,一份信用报告就能替代数十项证明,实现“数据跑腿”。这场“信用代证”改革,不仅是行政流程的简化,更是政府治理逻辑的升级——从“要企业证明”到“为企业证明”,折射出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决心。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打通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让信用成为市场经济的“硬通货”。当企业不再疲于盖章,而是轻装前行,经济发展的活力才能真正释放。信用代证,既是一张报告,更是一份信任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