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企业发展“硬通货”。近年来,我区创新信用工作体系,将“权力变责任、审批变服务、串联变并联、裁判员评论员变运动员”的“四个变”理念融入全链条服务,有效破解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诸多难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截至7月底,我区企业公共信用诚信度达88.52%,个体工商户公共信用诚信度更是达到95.62%,两项数据均位列全市首位。
创新信用监管机制
筑牢营商环境根基
“我们借助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智能化分析监测,筛选出高频失信企业,形成动态监测清单,并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定期向清单内企业发送信用预警。”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段时间,辖区内一家从事机械制造的企业在收到预警后,及时自查自纠,调整生产流程中的环保措施,避免了因环保违规而产生的失信处罚。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预警企业154家次,企业失信率降至0.92%,全市最低。
企业在接受处罚后,信用修复至关重要。我区创新性推出涉企执法“三书同达”机制,即执法部门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提供合规建议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某汽车运输公司因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受到处罚,收到合规建议书后,依据相关要求详细整改,并按照信用修复告知书的流程,顺利完成信用修复,避免了因信用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合规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超1000份。
为加强事前宣导,发改、税务等部门联合行业协会以及律所、金融等多方资源,通过政策宣讲进园区、进企业,举办信用修复专题培训等举措,引导企业从被动接受整改,转变为主动合规经营。在金华市2025年“信用助企万里行”金东站活动中,多家企业现场咨询信用修复问题,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政策宣讲6次,举办信用修复专题培训4场次,现场解决信用问题80余个,惠及企业超1万家。
优化信用服务流程
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材料一次性说清,审核反馈也很快,我们已经恢复了良好信用,顺利拿到了新的海外订单。”某外贸企业负责人感慨。该企业曾因一次行政处罚影响了信用,信用修复绿色专窗的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通过内部流转,快速完成了信用修复申请的审核与反馈。据悉,我区在政务服务大厅与区政府网站的“信用金东”板块专门设立了信用修复绿色专窗,帮助企业处理相关业务。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受理“线上+线下”信用修复业务超2000件。
为进一步提升信用修复效率,我区组建了由24个部门35名信用专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在线指导企业办理修复业务。操作流程也进行了标准化升级,推行“123”新标准,即1天内完成申请审核,2天实现信用修复,3个工作日内全面办结。一家因税务申报逾期而失信的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申请后,在信用专员的指导下,迅速补充完善材料,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信用修复。
面对涉及部门广、情节严重、修复主体诉求较多的复杂信用修复案例,我区成立了“信用助企先锋队”。某制造业企业因涉及多项行政处罚,信用修复难度极大。“信用助企先锋队”在企业受处罚3个工作日内,上门“一对一”帮扶,协助企业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准备申报材料。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该企业成功完成了信用修复,为后续的项目合作和融资扫除了障碍。截至目前,“信用助企先锋队”已服务指导企业200余家,助力97家企业完成120条复杂信用修复。
推行柔性执法模式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近年来,我区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梳理制定了“首违不罚、轻微不罚、减轻处罚”清单。截至目前,全区已办理“首违免罚”案件160余件,惠及120余家市场主体,免罚金额超10万元。
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社会信誉高且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优秀企业,我区实施执法报备制度。位于孝顺镇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往频繁接受不同部门的执法检查,对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干扰。纳入执法报备名单后,执法部门在检查前需向区政府报备,合理安排检查计划,减少对企业的打扰。目前,全区已对641家优秀企业实行执法报备制度,检查频次压减40%以上。
此外,我区通过多种渠道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某企业反映信用监管标准不够清晰,希望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迅速响应,重新梳理并细化了信用监管标准,及时反馈给企业。通过“问计于企、问需于企”,相关部门对收集到的企业诉求实行“清单化管理、闭环式办理”。今年以来,全区共召开企业座谈会10余次,采纳企业建议26条。
从预警到修复、从监管到服务,金东信用改革的“组合拳”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随着信用体系不断完善,这片热土正成为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的沃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 李玲添)
扫一扫手机查看当前页面